【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在你心裡,目前國際上的事都有些什麼呢?是「川普好幼稚整天發推特吵架」還是「中華民國只剩 17 個邦交國台灣要被邊緣化了」呢?
除了吵得最熱的美中貿易戰之外,其實台灣正以自己的力量與歐美國家越靠越近,你有發現嗎?(責任編輯:黃梅茹)

總統蔡英文(右)20日在總統府接見美國猶他州州長赫柏特(Gary Herbert)(左)訪問團。首圖來源:中央社。
文/荘承憲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近年來台灣和歐美國家的外交互動,不敢說大有斬獲, 至少是低調穩健在向前邁進, 許多國際現實和困境需要時間去突破封鎖,這些事情需要策略, 需要合作,最重要的還是「時間」。今年初美中貿易戰開打,美國宣布對中國至少2500億美元的進口 商品課徵 10~25% 的懲罰性關稅,同時隨著國會通過《 台灣旅行法》,種種跡象均指出,華府正重新考慮美國與台灣的外交關係。
不過中天《文茜的世界週報》告訴我們的所謂「國際觀」, 好像永遠都是「川普好幼稚整天發推特吵架」、「中華民國只剩 17 個邦交國台灣要被邊緣化了」,然後結論永遠都能神奇的導向「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彷彿一切都是我泱泱大天朝皇威浩蕩, 世界各國難纓其鋒只能叩首臣服之類的 blablabla…。
台灣近期的外交互動頻傳
今年 7 月,台灣「國艦國造」計畫,證實美、歐、日、 印等六國團隊有意參與台灣自製防禦性潛艦設計。25 日, 立法院長蘇嘉全出訪法國,獲邀進入法國國民議會, 創台法外交新進展。7 月底,西班牙眾議員代表團訪台, 台灣盼啟動與歐洲聯盟之間的雙邊貿易協定談判。
9月3日,總統蔡英文演說影片登上歐州議會, 呼籲各國支持台灣抵禦中國破壞和平局勢。10日, 法國國民議會議員代表團來訪台灣。12日,歐州議會通過《 歐中關係報告》,呼籲會員國遏止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挑釁。
台美關係方面,美國在台協會(AIT)6月在內湖新館落成, 不但外牆直接掛上了美國國務院的標誌, 也傳出美國政府有意派遣海軍陸戰隊警衛隊進駐負責維安工作。 雖然這項決議近日證實已經被五角大廈以「預算有限」為由否決; 然而,準大使館規格的待遇已經是1978年台美斷交以來, 雙方政府互動最曖昧(?)的一次。
總統出訪中南美友邦,過境美國行程受矚目
總統蔡英文8月中旬出訪中南美洲友邦巴拉圭和貝里斯, 並登上盟邦的國會殿堂發表演說, 不過眾人都將焦點聚焦在總統沿途過境美國的公開行程。
此次出訪的去程過境洛杉磯, 蔡英文在美方陪同下參觀了雷根總統圖書館, 不僅與雷根的畫像留下合照,也發表公開談話。 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之一的雷根(Ronald Reagan),正是現任總統川普向來讚譽有加的強人領袖; 川普上任以來的許多改革措施與施政作風, 多次被視為具有八零年代雷根政府的影子。蔡英文此行見畫如見人, 背後的象徵意義值得玩味。
返程過境休士頓時,蔡英文受邀參訪了美國航太總署(NASA) 所屬詹森太空中心的任務控制中心, 創下台灣元首造訪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的第一⼈。 儘管有國民黨籍議員參選人把地點誤認成太空歷史博物館, 宣稱只要付門票錢一般遊客都能自由參觀,立刻遭到台灣裔的NAS A資深科學家郭正光撰文怒斥無知。
此行出訪美洲的行程安排別出心裁,背後的高度政治意涵不言而喻。 蔡英文返台後沒多久, 又在總統府接見了美國前太平洋艦隊指揮官史威福特(Scott H. Swift)退役上將,層級之高、互動之密集都令人訝異。
華府為台、美政府高層互訪鋪路
美國參眾兩院今年3月正式拍板通過的《台灣旅⾏法》(Taiwa n Travel Act),獲共和黨及民主黨朝野一致支持, 希望擴大美國政府與台灣的雙向交流, 包括建立政府高層官員的正式互訪機制, 軍備採購及技術合作交流等等。台美關係的正常化, 無論如何都有助於台灣脫離北京當局「兩岸是一個中國的內政問題」 的掣肘與束縛。
衛福部長陳時中在8月29日訪問美國華府,與美國衛生部長艾薩( Alex Azar)會談,雙方觸及醫療防疫、區域合作、 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等議題;是《台灣旅行法》通過後, 台灣第一位到華府的部長級官員。10月底召開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 ,將在距離華府不遠的馬里蘭州舉行,有消息指出, 下一位訪美的高層官員有可能會是國防部長顏德發。
另一件更重要的大事,立法院長蘇嘉全8月底以國會議長的身份代表台灣政府出席美國前副總統馬侃(John McCain)追思會,並與聯邦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及多名國會議員會唔。台美兩國國會議長的會面, 某種程度上也象徵雙方關係正在持續升溫當中。
美國會議員持續推動友台法案
幾天後,美國時間 9 月 4 日,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及共和黨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為首等四名參議員共同提出《 國際保護及強化台灣邦交國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台北法》(TAIPEI Act)。
《台北法》要求美國政府採取行動, 鼓勵各國政府強化與台灣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外交關係, 協助台灣抵禦中國的國際干預; 同時也授權國務院可以調降對台灣採取不利行動的國家的外交關係, 包括改變外交部署、暫停或擱置援助等懲罰性措施。
9月8日,美國國務院突然宣布召回駐多明尼加, 薩爾瓦多以及巴拿馬三國的外交使節, 要求報告這些國家先前對台灣的斷交決定。儘管《台北法》 仍只是倡議階段,象徵性宣示立場的意味濃厚, 但此時國務院的出手, 已經明示美國政府正重新審視多年來定調已久的「台美關係」與「 一個中國政策」。
美中貿易大戰,川普政府劍指北京
美國在共和黨川普政府上台後,一改前朝對中國的軟弱政策。 過去歐巴馬政府深信,將中國納入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將有助於中國政治與經濟的改⾰開放及⺠主化;川普政府則認為, 美國先前的過度讓利無疑是姑息養奸, 中國近年來的極權專制和種種威逼台灣的蠻橫舉動, 已經為亞洲周邊各國帶來不穩定的影響因子。
川普麾下白宮幕僚團隊的鷹派立場鮮明, 三月起宣布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將對中國至少 2500 億美元的進口 商品課徵懲罰性關稅。華府在7月6日和8月23日分兩波對500 億美元進口貨物加徵25%關稅後,近期宣布第三波對2000億美 元進口商品的課稅至少會在10%起跳,總價高達新台幣近1兆元。 同時,川普也積極運作與加拿大、 墨西哥兩國商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 促使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回流美國的態勢相當明確。
美國優先,利益至上,川普的執政方針圍繞著「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一次偉大),這句口號最早是1980年雷根參選總統時的競選口號,簡單明瞭、深植人心。 此時的貿易戰對中國「以商圍政」,對比中國長年來對台灣的「 以經促統」,或許可以互作參照。
大國博弈,台灣位居重要戰略地位
美中關係劍拔弩張,從朝鮮半島、日本、台灣到南海周邊各國, 整個太平洋島鏈都在大國博弈的戰略佈局之中, 台灣正好位處最關鍵、敏感的位置。
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近期提出警訊,歐巴馬時代的美中政策已經改變,「 華府將對北京展開長期全面對抗,台灣必須有所準備」。
白宮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7月來台時也表示, 川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戰略將牽動未來國際局勢, 目前仍在概念構築階段,台灣情勢特殊,應趁機積極提出構想,「 這是台灣扮演關鍵角色的大好機會」。
撇開中國近年來的內憂外患不談, 中國解放軍到底有沒有渡海作戰的能力, 歐美軍事專家至今仍有相當疑慮。 而且台灣的海空軍實力放眼亞洲處於前段班,與美國、 日本之間也有若干的軍事默契。中國的情報滲透無孔不入,未來解放軍如果對台灣動武, 我們最應該要害怕的敵人, 恐怕是島內的親中統派勢力臨陣倒戈裡應外合吧!
延伸閱讀
美國參議員提出「台北法案」,只要欺負台灣的都要完蛋了?
《台灣旅行法》從荒誕變成真實後,美國議員再下一城:台美恢復建交吧
中國一再向美國挑釁,台美可以如何合作讓中國無法蠻橫?
美國聯合航空確實改台灣名,卻用一個創意激怒中國兩次!
(本文經投稿作者 荘承憲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美中貿易大戰正酣 台美關係也正越走越近〉。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