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g0v 獎助金 2018 期中前報。
聯合報系工程願景報導,最近台灣有 3 名工程師,要聯手運用 AI 技術打造台灣首款「植物辨識圖鑑 app」。計劃初期先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 50 種花卉為範本,如果此款 app 開發成功,將來可望拓展規模,運用到保育生態工作上。該項 app 計劃是今年度「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獲獎專案之一。
什麼是「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
根據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的官方網站,為了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公民科技領域,g0v.tw 台灣零時政府社群向國內外各大具社會影響力之媒體、科技產業、非政府組織募集「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並從 g0v 零時政府揪松團設計一套參與、評選機制,來獎助具潛力且有助公共利益的專案,投入原型開發或維護營運。該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公民科技專案成果能真正產生影響力,網站大大的標語寫著「寫程式改變社會」。
為什麼要開發這款 app?
Denken Chen 表示,雖然市面上已有植物辨識的 app,但普遍有 3 個部分不足:
- 圖鑑的資料大多是在國外建立,難以用來辨識台灣的植物。
- 辨識度不夠精確,只能判斷到「科」或「屬」的層次,認得出它是杜鵑,卻不知道是哪種杜鵑。
- 通常要在有網路的時候才能使用,深山地區沒有網路涵蓋就不能用了。
於是 Denken Chen、Fumin Wang、Prada Hsiung,三人聯手合作開發,希望能夠將這款 app 應用到生態保育的工作上。他們希望藉由這款 app 培養民眾對於環境的關心,讓民眾更認識身邊的生態環境。例如 Denken Chen 提到,台灣特有種「烏來杜鵑」,現在已被列在法定珍貴稀有植物,雖然政府曾經另闢新地復育,但成效始終不彰,僅能在植物園內的景觀盆栽看到它,一般民眾也不會曉得它的珍貴之處,如果 app 開發成功,民眾就能用簡單的方式認識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
他們的提案寫道,如果要成功做出此款 app,預估每種花卉將需蒐集 800 張影像。他們現階段會先轉住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花卉辨識,希望成為區域花卉辨識圖鑑的典範,讓使用者對其成效有信心。之後再逐步蒐集其他生態區域的植物資料,持續擴充台灣本土植物資料集,支援更多台灣植物種類。他們預計會和荒野保護協會合作完成此項計劃。
如果成功開發,有什麼用途?
「以後看到花朵,只要鏡頭擺在前面晃一下,就能知道它的身世了。」聯合報系工程願景報導中,Denken Chen 這麼說著。他們希望讓使用者在任何時刻、任何角度拍,都能成功辨識出花種,並在生活中認識各種植物。像是他們的提案寫道,不管是參與公園導覽活動或花季時、平日欣賞花卉時、帶孩子出去玩,被詢問「這是什麼花?」的時候,如果有這款植物辨識 app,就不用怕漏氣答不出孩子的問題,平常除了聽導覽,也能自主觀察學習。
根據他們的提案計畫,專案開發討論進度會在 GitHub 上公開進行,照片資料與程式碼也會隨之持續發布,以利對人工智慧技術有興趣或專精的社群朋友,能一起參與討論,互相學習進步。達成期中里程碑後,非技術背景的社群也可加入《智慧型植物辨識圖鑑:大安森林公園花卉》app 的內部測試,提供意見來協助完善 app 使用體驗。
如果未來真的開發出來,民眾就能用簡單的方式了解台灣生態,說不定也能再次在野外發現「烏來杜鵑」的蹤跡。
了解智慧型植物辨識圖鑑 app 提案
推薦閱讀:
以後坐飛機就看不到這美景了——桃園為了發電抽乾埤塘,破壞自然生態值得嗎?
種出「鑽石花」一公斤就賣一萬塊!第一家在英國投資設廠的台灣植物工廠
供給我們日常生活用水的水壩,對魚來說,卻是讓牠們再也回不了家的地獄
參考資料:
聯合報系工程願景〈國內首款植物辨識App 協尋失落的台灣特有種〉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g0v 獎助金 2018 期中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