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台灣目前面臨人口減少、高齡化、人口過度集中在大都市及鄉村發展停滯等問題,政府參考了日本的「地方創生」模式規劃,什麼是「地方創生」?而具體應該要怎麼實現並解決村落人口流失的問題?(責任編輯:翁筠茜)

圖片來源:forzahxb,CC Liscened。
文/謝志誠(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日本政府為瞭解決都市人口密集和地方村落人口流失的不均發展危機,自2009年起,陸續推展鼓勵年輕人返鄉計畫。2015年,安倍政府進一步提出「地方創生」綜合戰略,希望透過「產、地、人」的相輔相成,提升鄉村人口增長、發展鄉村社會經濟,以達成智慧社會和國土總合發展的願景。
如何支持返鄉行動,成為地方創生和國土發展的根基。為了具體支持返鄉行動,東京都和大阪市設立的NPO法人「故鄉回歸支援中心」成為協助都市人口回歸鄉村居住的重要視窗。
台灣與日本一樣面臨總人口減少、高齡化、人口過度集中在大都市及鄉村發展停滯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參考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模式,提出「我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初步構想」並於今年五月行政院召開的第一次提出報告,獲得賴清德院長的肯定及與會部會的認同,並表示將全力配合推動,來促進島內移民及都市減壓,並將2019年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
2019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嗎?
我們(農村發展基金會、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台灣鄉村社會學會)最近針對鄉村發展關鍵議題在雲林水林、嘉義東石、苗栗南莊舉辦了三場座談會(第四、五場將在雲林古坑與花蓮舉辦),每場座談會都邀請歸鄉創生的先驅者前來分享他們返鄉或入鄉創生的經驗。
甫獲得2018年國家環境教育獎特優的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淑芳從農會退休後,不甘家鄉只能企盼外來投資,2010年開始在東石沿海推動地方產業、環境教育及高齡照護等工作,積極整合各方潛在資源建立自力發展的紮實根基。
逗陣社會企業是中正大學畢業生林家緯畢業後留在嘉義所創立,致力於協助資訊缺乏的高齡社區及非營利組織尋找資源,扮演政府與民間的媒介。成立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馬聿安博士年僅30出頭,以其農機專業能力,透過專業代耕和標準化經營模式,帶動200多位跨世代的農民共同邁向雜糧轉作。聚集不同專長年輕學子的苗栗苑裡掀海風團隊,除了不斷嘗試以各種活動掀動鄉村的生活自信和創新能量外,也是溝通不同世代以及城/鄉之間,對於鄉村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轉譯者。
這只是眾多案例的一小部分,若要回溯,則還有921大地震與88水災後,因為故鄉有難而返鄉或入鄉協助重建,進而落地扎根留鄉創生堅持至今者。
因此,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絕對不是2019年。同樣的,政府各部會支持歸鄉或入鄉創生的計畫,也是早早就啟動。這次政府願意以國家層級重視「地方創生」,並於行政院成立地方創生會報,整合部會資源,提出地方創生國家戰略,擬定地方創生目標與願景,值得予以肯定。
政府跟民間可以如何合作實現地方創生?
由於民間的力量已起,且朝向多元發展,政府不適合再以只想著奪分達標和制訂KPI的教練自居,而是備妥慰問球員糧餉的啦啦隊,或是建造球員想積極得分的環境條件。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和民間共同支持設置民間版的「地方創生−歸鄉支援(服務)中心」作為串連城鄉資源,協助歸鄉創生行動的支點。
這個中心的任務應該包括:
一、蒐集地方發展資料、特色資源和發展課題、政策資源等資料,作為後續推動的基礎。
二、媒合城鄉資訊與政府資源,累積返鄉課題經驗、建立陪伴體系,降低歸鄉者資訊蒐集和行動的成本、提升歸鄉者融入地方生活的能力。
三、搭建各級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
四、媒合鄉村課題的需求與解決需求的方法,如引介高科技的應用。
台灣的地方創生,其實在九○年代就打下基礎
地方創生,首重人口的返鄉回流,而歸鄉行動需要協助與陪伴。台版「地方創生」與「歸鄉支援中心」不是從零開始,而是以九○年代開始的社區運動或社區總體營造,921之後的歸鄉重建、農村再生為基礎,並以近年來一波波的歸農運動,以及活化在地經濟的思維與實踐所累積的能力為後盾。
未來如何建構合適的平臺,引導歸鄉行動與鄉村創新發展的結合,協助地方建立接納體系,促成歸鄉創生者共同合作創新,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和國土發展,建立諮詢和陪伴體系,才是地方能否創生的真正考驗。
推薦閱讀:
【青鳥專欄】屏東返鄉青年如何用設計實踐理想?
青農的不文青告白:「沒賺到 100 萬卻已欠農會信用部 200 萬」,返鄉才不是夢想!
要振興農業,就請別再把農村當成失業魯蛇和退休老人的收容所
(本文經投稿作者謝志誠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版地方創生〉。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 forzahxb,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