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AIT)內湖新館落成典禮上,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後左起)、美國主管教育與文化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馬利.羅伊斯(Marie Royce)、總統蔡英文、美國國務院海外建築業務局官員默色(William H.Moser)、AIT台北處長梅健華(Kin Moy)等人出席。AIT主席莫健在過去一年間,曾多次在與蔡英文會面時,強調台灣在「自由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圖片來源:中央社

週日(8/12),總統蔡英文將啟程前往邦交國巴拉圭參加新總統阿布鐸(Mario Abdo Benitez)就職典禮,途中過境美國洛杉磯和休士頓兩個城市;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則會留在美國持續政治溝通工作。

蔡英文就任後,內政上壓不住黨內派系鬥爭而風評不佳,但是在外交上卻延續陸委會時期累積的豐厚實力,以獨特的蔡式風格鴨子滑水,運用中、美關係僵局借力使力,趁機強化台、美聯盟。

馬英九執政八年過度傾斜中國的後遺症,除了經濟上削弱台灣產業升級內在能力,政治上更導致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缺乏聲量與談判能力。蔡英文上任後,經濟外交尚未見到明顯成果,政治外交上成績相對亮眼。

就任兩年,台、美實質對話與交流超越過去八年

就任兩年,蔡英文在台、美聯盟關係上的重要突破之一,即是《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2018年) 3月在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後,由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生效。這部美國國內法通過後,美國在內政上正式正面看待台、美政府層級實質對話,以及積極交流的法理架構。

3月底,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5月,美國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在聽證會上,提出邀請蔡英文到美國國會演說的意見。夏波正是在眾議院提案《台灣旅行法》立法的眾議員之一。

6月,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在新加坡演說中,正式把台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一環。印太戰略內涵認為,從印度至亞太區,存在自由與獨裁世界秩序的地緣競爭,是川普政府應對中國霸權的正式戰略。

台灣納入川普印太戰略範疇中,意味著一旦台海發生變局,除了美、日會介入之外,在印太戰略地緣圈的澳、印都有可能在美國意志下提供不同程度的同盟協助。有些學者認為,美國國防部長公開表態,表示台灣在印太地區霸權爭奪戰中,被清楚標示處於地緣重心國的地位。

5月底,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更名為了美國對抗中國大陸亞太影響力日增的一環。圖片來源:中央社

3月開始,在台、美關係緊密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也正實施一連串對台灣打壓。不過,不同於陳水扁時期善用民意回應的作法,蔡英文處理中國外交圍堵的回應一直謹慎低調以對,避免落入台灣挑釁導致台海關係惡化的媒體公關陷阱。

蔡英文的謹慎讓美國安心、也讓台灣有更高的國際聯盟談判籌碼,但同時,卻也讓她很難以外交戰績,作為對國內社會展現施政成效的途徑。

政治外交面的成功,必須有經濟外交面的支持

中、美貿易戰雖然是蔡英文在上個階段強化台美友好聯盟的助力,但隨著雙方對壘局勢升高,關稅壁壘鬥爭加劇,台灣將不得不面對經濟成長勢必受貿易戰傷害的事實,這又會加深蔡英文在內政上的壓力。

截至8月初為止,中美貿易戰造成中國上海指數跌幅約 17%,深圳指數跌幅 23%;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漲幅 7%,納斯達克指數漲幅 10%;中國目前為止受到的影響遠高於美國。

中國經濟受傷,意味著台灣很快也會受到波及。陳水扁、馬英九執政的 16 年來持續加大開放西進,台商在中國追逐便宜勞力,台灣企業對海外投資總額中,高達 81% 在中國市場,大部分都是低獲利的勞力密集型企業,其中多數企業又是中國對美國市場商品出口鏈的一環。

台商為躲避中美貿易戰烽火,加快工廠移出中國轉往東南亞的速度。然而,即使中美貿易戰趨緩,川普美國製造的產業戰略訴求,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趨勢,依然會對台商造成長期轉型升級的壓力。

中美貿易戰的結果,可能正在凸顯台灣過度輕忽經濟外交戰略弱化和產業升級落後的嚴重性。如何降低在中美貿易戰中台商受損程度,成為蔡英文短期內必須處理的內政問題;然而,長期來說,蔡政府要思考的,恐怕是台灣如何找到政治地緣因素外的其他國際分工戰略位置。

蔡英文在台美關係上所展現的態度、進展與平衡,成果斐然。但要維繫台灣在整個印太戰略中的地位,強化台灣對美國談判的話語權,絕不能單靠中、美之間的鬥爭。

外交總是內政的延伸。因應全球數位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化、產業升級、連結國際新趨勢,都是台灣增加經濟外交談判籌碼的重要施政面向,也是蔡英文完整與鞏固自己在外交戰績時,下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與挑戰。

延伸閱讀

【不成文規定】國外元首過境美國城市有分等級!那蔡英文這次是哪一級落地?
「蔡英文的問題在於她當總統的存在感太低」一篇文解析蔡英文為何支持度持續低迷【你沒讀到的小英戰略】北京學者:不要小看蔡英文,她是我們最厲害的敵人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