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 (2018/7)初,中研院舉行年度院士會議。總統蔡英文出席致詞時說:「國家處於關鍵轉型時刻,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中研院應尋求轉型關鍵突破點,為國家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去年(2017)底中研院出版的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一書,在解釋近年台灣經濟低成長、低薪資等問題,作了相當完整的資料整理及分析,的確針對台灣經濟轉型提出突破性的關鍵建言;這半年來,不知總統府是否有所關注與了解?

那一年,鴻海營收佔台灣 GDP 的 20%,但就業機會卻不到 7,000 個

中研院的研究明確指出,多年來政府和企業的短視,是台灣經濟衰退的共犯。

以 2012 年的資料為基礎分析台灣產業結構,當年度鴻海一家企業的營業額,就佔整體 GDP 的 22%,是台灣最大的企業。不過,全球化壓力下,企業快速巨型化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以同樣曾為亞洲四小龍的南韓為例,三星營業額佔南韓全國 GDP 比例也正好達 22% 。

有問題的不是企業規模巨大,而是台灣的巨型企業既不賺錢、也不提供就業機會。

在同樣的GDP佔比下,三星的純益率 18%,而鴻海的純益率只有 2.4%,三星獲利能力是鴻海的 7.5 倍。三星全球員工 45 萬人,在南韓的員工人數 22 萬人,創造的就業機會有一半留在南韓;鴻海全球員工 130 萬人,台灣員工卻只有 6,472 人,只有千分之五的工作機會留在台灣。三星在本國貢獻的就業機會數,是鴻海的 34 倍。

那貢獻台灣 22% GDP的鴻海,創造的就業機會都在哪裡?

答案是,中國。

藍、綠共同推動西進政策,台企一起逃避產業升級壓力

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在 2000 年陳水扁政府執政後告終,此後一直到馬英九政府的產業政策主軸,不分藍綠,都是開放西進中國,中研院學者的研究認為這造成企業「以中國便宜勞工,作為逃避創新投資與產業升級(提高獲利能力)壓力的手段。」

2000 年開始,10 年間,愈來愈多以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代工為主要市場的台商,到中國追逐便宜勞動力, 2010 年時,台灣企業對海外投資總額中,高達 81% 在中國市場,大部分都是低獲利的勞力密集型企業。

這些企業既無法為台灣賺錢,也不提供青年就業機會,卻是台灣經濟產值組成的大宗,台灣經濟低成長、低薪是必然的結果。

但台灣不是還有台積電嗎?

經常是台灣股市市值冠軍的台積電,在同一年度營業額佔台灣 GDP 的 4%,獲利率 32.8%,絕對是創新能力極高而且很會賺錢的頂尖型大企業;然而,即使台積電大部分的就業機會都在台灣,以資本和技術密集作為企業成長策略,當年總雇用人數也只有 39,267 人。

根據主計處統計, 2012 年時,台灣總勞動人口 1,130 萬,其中研究所以上勞動人口 72 萬,大學以上勞動人口則是 256 萬。僅僅一家台積電,是不夠的。

從「經濟奇蹟典範」走向「經濟衰退典範」的真實

全球化壓力下開放西進中國,藍、綠兩屆政府的產業政策錯誤帶來的另一個後遺症,是新創企業環境被嚴重扼殺。

在中研院的研究分析下發現,製造業產業鏈外移中國追逐低價勞工的同時,台灣下游相關產業的創新機會與資源也嚴重減少。

經濟成長名目產值沒有反應企業創新獲利能力低落的事實,產業法規環境變化也沒跟上全球產業升級變遷,台灣創業率從 2000 年之後急速下降,中小企業倒閉率急速上升,留下來的,多是低技術需求的服務業,以及非全球市場規模的內需市場型企業。

這就是台灣從「經濟奇蹟典範」走向「經濟衰退典範」的真實面貌,也是近幾年大量台灣青年被迫如孤葉般離鄉就學、工作和創業的漂離悲哀。

南進政策,難道不是另一個逃避產業升級的毒藥?

上週,蔡英文出席三三企業交流會說,「早期有人對民進黨經濟治理能力相當保留,但現在看來是不攻自破的偏見。」因為,各項經濟指標表現優秀,例如失業率 17 年來最低、出口年增率歷史第 2 高、股市上萬點超過一年,上市櫃公司營收創歷史新高。

蔡總統其實不需妄自菲薄。從研究結果來看,國民黨經濟治理能力一點也不高明。

中研院的學術研究結果明白指出,西進中國政策的實際結果,台企每在中國雇用 33 個員工,就會減少台灣1個員工的就業機會。國民黨「兩岸經貿擴張可以帶來互補和經濟成長機會」的主張,不只是空談還是理盲誤國。

然而,如果當年的西進政策在 20 年後被證明是嚴重錯誤,不僅造成企業創新投資不足、台灣產業升級停滯,那麼民進黨政府顯然有必要明白告訴台灣社會,正在推動的南進政策,又有何不同?

台灣經濟治理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失業率、出口年增率的表面數字,而是台灣產業的獲利能力在全球產業分工鏈上迅速弱化,而且老化。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pexels/Will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