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執政之後,漸漸不懂得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跟大家溝通。」民進黨主席蔡英文15日 (2018/07)在全國黨代表大會演講上,檢討黨失去年輕人信任的原因;黨秘書長洪耀福也強調要「加強對年輕世代溝通改革的必要性。」

同一週,兩大民調單位公布的民調結果,40 歲以下年輕世代果然對民進黨離心離德,年輕世代對民進黨的好感度或信任感,不只低於無黨籍政治明星柯文哲,甚至更低於原本就極弱的國民黨。

民進黨的「檢討」看起來不像檢討,更像辯解。從黨主席到黨秘書長的發言,意思都是:我們沒有錯,我們只是沒有好好溝通,是年輕人誤會我們了。

恐怕,有誤會的是民進黨自己

蔡英文的談話,在媒體上引發更多網路世代的批判,和年輕人的距離,似乎更遠了。

這也難怪。距離 2016 年民進黨以壓倒性勝利之勢趕走國民黨威權餘孽,也不過才兩年多。

靠著太陽花運動餘溫,來自年輕世代「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改革期望,民進黨獲得全面執政大權。但這兩年來,全黨上下抱著「民進黨最能代表年輕世代意志」的幻覺而不自知。

民進黨最大的幻覺,是誤以為 2018 年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認同,還如同 1988 年剛解嚴的台灣社會一樣,以打倒威權國民黨、追求台灣主體意識為唯一依歸。

在那個激情民主革命的年代裡,為了打倒國民黨威權、為了轉型正義,台灣社會容忍了黑金政治發展,容忍了議會打架鬧事;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造勢大會裡,民進黨以抵抗政治迫害的憤恨,和著台灣國族激情,延續並壯大了民主革命的力量。

太陽花運動,和那些年風起雲湧的民主革命現場看來如此相似,於是,出身美麗島時代的民進黨掌權者們,安心地繼續他們遮眼摀耳的大老姿態,執拗的追求他們眼中「必要的改革」,他們完全體會不了,出身網路世界的 40 歲以下台灣公民,對抗的,不只是國民黨的威權,而是所有的威權。

後國民黨時代,台灣新威權政黨

過去兩年,民進黨的執政表現,隱隱顯現另一個威權政黨的樣態。民進黨年輕支持者的消失,其實一點都不神秘

蔡英文在全代會上細數年金改革、同婚改革、勞基法修法、公司法修法、基本薪資提升等,想證明執政後的民進黨正努力給下一代更好的台灣。然而,如果民進黨上下,有人願意好好花時間到網路世界、年輕人的世界走一圈,就會知道,這些被民進黨視為「無自主意識能力、被煽動的網軍們」,真正不耐的,是民進黨在改革上說不清、講不明,遇到批判無法正面以對的治理風格。

行政院長賴清德幾次回應社會質疑的說法,「一例一休越修越好。」「台灣不是缺電,是剩得不夠多。」「加班就當是作功德。」讓民進黨被冠上「資進黨」的別名(資本家進步黨);今年初,台大校長遴選案介入大學自治的執拗作法,成為壓垮民進黨執政正當性的最後一根稻草,年輕世代自此開始,對民進黨將成為下一個威權政黨產生疑懼,把民進黨比喻成「台灣的獨裁共產黨」。

不進猶退,民主革命者的遲暮之年

在革命 30 年後,終於坐上執政大位,民進黨卻在短短兩年內弱化得跟國民黨一樣虛無。

上個月,民進黨在中央黨部前,為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舉辦第一次競選造勢大會。在 2018 年的網路時代裡,看見 1990 年代風格的選舉活動。30 年來,民進黨的政治專業知識體系,以及黨派競選組織運作邏輯,並沒有跟著世界的脈動進步演化。

這 30 年,民進黨不進猶退的,不只是選舉模式。2016 年全面執政以來,民進黨的施政內容,無視網路科技主導產業經濟大勢、全球化資本主義造成極化貧富不均、政府負債不斷攀升的世代償債問題,這些,才是年輕世代從民進黨支持版圖消失的原因。

解嚴後成長的這一代年輕人,不願意容忍黑金、更不會接受只會選舉沒有專業的民意代表,因為,我們要面對的,是來自全球市場更嚴峻的挑戰、其中,包含快速崛起的中國經濟霸權。

對年輕人來說,台灣的民主未來,不等於民進黨的民主未來。民進黨若不願走進 21 世紀,就只能當個走入遲暮之年的老人,年輕世代不轉向他方,難道要跟著一起葬送墳堆?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