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面臨國內許多頂尖人才決意赴中就讀大學,我們除了感嘆教育環境讓台灣的大學落得如此,更應該正視問題迫使台灣的大學做些改變。
台灣的大學當前其實最欠缺──讀書風氣,並非要讓學生們一個個變書呆子,而是啟發、引導學生找到求學動機。那實際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改善呢?(責任編輯:黃梅茹)

圖片來源:Pixabay
文/顏擇雅
能申請到北大清華的台生,不見得能申請到美國名校(柏克萊,MIT,Caltech,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等)。我的意思不是美國名校比北大清華優。而是美國名校並不採納台灣學測成績,因此想申請美國名校的學生不可能念到高三才臨時起意,要在高一就提早準備。別說高三了,就算高二才開始準備 SAT 那些考試,要申請美國名校也嫌太晚。
但是,念清華北大,絕對是比念柏克萊,MIT 辛苦得多的,不只學生之間非常競爭,競爭領域也非常單一,就是課業。中國學生也普遍認定念書就是要艱苦卓絕,美國名校學生雖也用功,心態卻沒那麼競爭,對分數也沒那麼斤斤計較,也較願意多方探索,因此美國名校才會出比爾蓋茲,祖克柏那些學生創業家。
所以,台生赴陸升學,不管我贊不贊同,他們願意走辛苦的路這點,我是欽佩的。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一直強調我們不該講台灣一代不如一代,不該嫌年輕人草莓不願吃苦,今年的赴陸升學潮就是明證。
這些願意跨海念大學的年輕人,他們是非常願意吃苦的。
台灣因應之道
應該是想辦法打造出讀書風氣更佳的大學。過去 20 年,台灣打造頂尖大學,都只在追求教授論文點數,搶經費,卻沒在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讀書風氣。
我們沒必要複製北大清華那種恐怖的讀書風氣,但台灣許多大學的讀書風氣的確有待加強。我想到的方式 :
1. 廢除學期末學生給老師評分的惡習,這種評分讓教授不敢嚴格要求學生。改在畢業前給學生填問卷,問他這四年哪些課學最多,最激發思考,哪些教授最認真,哪些教授最混,這種問卷會比較有意義,因為會排除掉(太混畢不了業的)壞學生給好老師打分數的可能性。
2. 大學應該給用功學生創造更多榮譽與獎勵,不見得是獎學金,也可以是知名企業或實驗室或 NGO 的見習或實習機會,或成為某知名校友的 mentor 對象,這些業師將來也可幫學生寫推薦信。
3. 多多設立成績有門檻的學生社團,也就是說,領導學程應該從學程改為常態性榮譽社團。校方也應主動向企業界幫這些學生社團募款。這種社團應該講出去,大家就知道你是未來的領導人才,類似牛津大學的 Oxford Union。這種社團不只是榮譽,也是創造不同領域優秀學子彼此切磋琢磨的機會。
同時,我建議媒體評論此現象時,別浪費口水在那裡唱衰台灣,光在那裡叫說台灣完蛋了。想辦法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比較要緊。
延伸閱讀
「台灣教育最爛」的錯覺,害台灣父母浪費錢把沒必要送出國的孩子送出去
台灣高中生想擠進中國大學都是政府的錯?因為你還沒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中共新的搶人才策略?放寬台高中生申請中國大學限制,卻排除中國台生
(本文經原作者 顏擇雅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