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為什麼 GDP 成長,我們卻無感?》】
台灣政府的政策真的有對症下藥嗎?到底問題出在哪?
從同樣信奉凱因斯需求經濟學派的中國政府身上學習吧,因為中國也遇到跟台灣一樣的問題:不斷刺激需求經濟,是假的。(責任編輯:鄒家彥)

圖片來源:QuoteInspector,CC Liscened。
文/Dolin66
為什麼北京政府不再繼續走「刺激需求救經濟」的老路?
一直說台灣困境太沉重, 讓我們看看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吧。
2015年第四季,大陸的GDP 季增率為6.8%,2015 年全年GDP 年增率為6.9%,雙雙跌破北京政府7% 穩增長的臨界線,若依照2008 年北京當局應對金融海嘯的老路子,這時候應該要出台的政策應該是「XX 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政策」、「OO兆人民幣家電下鄉補助」、「調降銀行存款準備率」、「興建OO-XX 高速鐵路」等等刺激需求端的灑錢政策。
然而,北京政府這次不這麼做了,2016 年對岸最火紅的經濟口號是「供給側改革」,這是完全迥異於上述需求端刺激的政策,同樣面對供過於求導致經濟衰退的問題,供給端反過來檢討生產效率,調整經濟結構,使供給側各要素實現最優配置,以促進經濟增長。
北京政府更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重點任務,因為北京政府已經體認到,如果不注重「轉方式」、「調結構」,只為了短期經濟增長而實行刺激政策,必然會繼續透支未來增長。
為什麼北京政府不再繼續走刺激需求救經濟的老路?
首先,刺激需求救經濟的方法,雖然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造成債務占GDP 比率上升、資本生產率下降、生產者價格持續下滑、產品品質無法提升及僵屍企業盛行等嚴重的副作用。
所以,北京政府看清楚了以下關鍵:未來 GDP 總產值不可能一直高速且無限制地成長,追求需求端的刺激無法真正帶領經濟走出困境。
供給側改革會面臨到什麼問題?
要去產能、去庫存,就必須放手讓效率不彰的企業關門倒閉;
去槓桿,會讓各種商品交易市場價格下跌;
降成本,就必須花更多的錢來研發技術,讓生產模式進步;
補短板,有賴政府回歸守門人職責,交出不應該承擔的權力,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並且放手讓民間及市場自由摸索試探,進而找出最有效率的產業模式與組合。
換句話說,供給側改革絕對不是特效藥,而是一帖苦口的良藥。
兩岸政府之前都是凱因斯需求經濟學派的信徒
北京政府遇到的麻煩,是不是跟台灣政府很像?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兩岸政府之前都是凱因斯需求經濟學派的信徒,兩岸政府所碰到的經濟困境也曾經是類似的。
當北京政府改懸易轍要走第二條路時,台灣政府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發?
我認為台灣政府該有的第一個啟發是「長痛不如短痛」。
儘管供給側改革必定會遇到企業倒閉後的員工抗議,媒體及反對黨整天追著不再成長的GDP 數字窮追猛打,習慣各種補貼的人民會開始因為吃不到糖而抗議,龐大的股民因為股票價格下跌而罵政府⋯⋯這些都是台灣政府必須面對的改革陣痛。
然而,台灣目前的經濟就像是進了加護病房的病人,需求面的刺激就像是強心針,可以讓台灣感覺好像病好了。
還記得馬英九政府發的消費券嗎?
例如2009 年推出的「消費券」等刺激政策,讓台灣2010 年GDP 年成長率超過10%,或是2015 年補助人民購買節能電器、將網路服務升級到4G 等等政策,那時政府看似英明有為,隨著時間拉長,強心針的藥效退了,就是水晶馬車要變回南瓜的時刻。
更糟的是,刺激經濟所投入的成本,全都悄悄地成為政府的負債數字,然而前述台灣經濟所有的病徵依舊都在,只是換了一批人進入政府,將需求刺激的政策換成另一個新穎酷炫的名字再來一次,讀者真的還想要這樣海市蜃樓的繁華嗎?
不只是台灣,全世界政府在金融海嘯過後,好像都中了印鈔票救經濟的嗎啡毒,無論是直接擴大貨幣供給,無中生有的創造貨幣;或者是大幅舉債,向未來借些零用錢花花;不然就調降利率,甚至直接使用負利率,為的都是拚了命地創造出很多的錢。
然而,擁有錢只是「看似」有用,真正有效的是這些錢背後的「購買力」,如果全世界窮得只剩下錢,企業看不到投資機會、人民不敢奢望未來會更好,這些錢最終只會竄回土地、房屋、貴金屬這些過去保值的東西,炒高價格後又成為另一顆隨時可能破裂的資產泡沫。
北京不要的有害環境、無益產業發展益的廠商,台灣居然張手要
台灣政府該有的第二個體認是「營收多少不重要,賺了多少放口袋才重要」。
過去政府為了好看的GDP 成長數字,利用公共建設、都市更新、設置科學及工業園區、弱勢匯率等政策,拚了命地將土地優先給最能製造GDP 產值的製造業,甚至在北京當局騰籠換鳥想要淘汰產能過剩,及高汙染高危險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時,台灣政府竟逆向推動「鮭魚返鄉」政策,鼓勵這一類北京當局亟欲淘汰的廠商返回台灣。
當然,台灣有愈多的廠商從事生產事業,就能持續推高GDP的總產值,然而連幅員遼闊的北京政府都已經開始在篩選更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廠商,要求供給端提供環境評估的證明;台灣政府卻張開雙臂歡迎這些還對環境有害、對產業發展益處有限的廠商,這正是糾結於GDP 數據的迷思,無法從經濟刺激措施的窮途末路中開創新局的實況。
台灣此刻需要的不是政府跳下來評估各種產業的去留,而是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並且給市場一些時間和空間。
市場才是最聰明的決定者,也是最殘酷的評判者,當市場淘汰了某些企業時,政府也必須耐著性子別插手,因為唯有經過淘汰賽淬鍊的公司,才能發展出獨特的護城河,用更少的生產資源,提供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與勞務服務。
台灣政府一直用債務供養一堆明明撐不起來的大型開發
台灣政府該要有的第三個認知是「請把國家當作自己的家」。
不論你是否需要負擔家計應該都知道,拚命借錢擺闊對家庭經濟是死路一條;然而,政府卻在數字會說話的迷思下,一直用債務供養一堆明明撐不起來的大型開發、刺激政策、國防武器與福利年金支出。
如果政府真的把國家當自己家,不但不該負債借錢養家,任何的消費支出都該建立在嚴謹的 C/P 值評估,而不是漫無目的灑出 10 塊錢,製造了 5 塊錢的 GDP 產出,就當成政績向人民報告。
如果國家是自己的家, 執政者就不會有一種「只求安全下莊」的消極心態,也不會為了選票,推出只求速效不管後果的政策,更不會在政務官下台後,頻頻出現「真心話大冒險」的奇景。
民主國家的施政原則是民意,但是當民意思慮不周時,政府有責任用專業來說服人民正確的方向,而不是一方面抱怨人民多愁善感又難搞,另一方面又要公務人員「傾聽民意,苦民所苦」,這樣下去,政府只會把人民跟自己都搞的暈頭轉向,苦不堪言。
要維繫一個家庭感情的不二法門就是,資訊透明與成員間不斷地溝通,而這也是政府必須持續對人民做的事情。
用舉債透支未來,用負利率掠奪儲蓄,真的要這樣讓前後代的人民記住我們的貪婪與無知嗎?
推薦閱讀:
經濟差不是央行沒做事!前央行副總裁:藍綠對抗、兩岸關係等非經濟因素才是關鍵
台灣到底哪裡不好?人才不斷逃往其他國家,甚至是極權國家中國
新央行總裁會讓經濟起飛,還是「彭淮南複製人」?這是他面臨的五大挑戰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為什麼 GDP 成長,我們卻無感?》,由遠足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QuoteInspector,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