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日本重返世界第一:日本如何重塑自身,及其對美國與世界的重要性》由 遠足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Balint Földesi, CC Licensed。)
【為什麼選這本書:日本重返世界第一:日本如何重塑自身,及其對美國與世界的重要性】
中國成為世界焦點,日本成為昨日黃花。
日本近年的衰退對全球經濟甚至各國平民生活,看似沒有影響,但蝴蝶效應正在上演。(責任編輯:鄒家彥)
文/ 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茲
為什麼日本對美國與全世界很重要?
身為外國讀者,如果你已經讀到這,或許會淡淡吐出這幾個字:「那又怎樣?」沒錯,你講的的確非常有趣,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日本正面對一些重大甚至攸關存亡的問題,你也希望日本可以變好。但是講真的,出了日本,除了同情可憐的日本人所處的困境,為什麼需要在乎日本呢?
日本是排在美國與中國之後的第三大經濟體
我的理由如下: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全球的經濟之中,而日本是排在美國與中國之後的第三大經濟體。
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等金磚國家(BRIC)確實有很大的成就,快速的經濟成長,挽救數百萬人脫離貧困。但是我們不應忘記,日本的經濟大約相當於巴西、俄羅斯與印度的加總。我們也必須記得日本是資本的輸出大國,有超過一兆美元的海外直接投資。這樣的投資直接養活400萬名工人,而且間接支持世界各國兩倍至三倍的工人。
根據2011年的《選擇美國》(Select USA)對於外國直接投資的報導,光是在美國,日本的投資金額超過3,000億美金,而且直接創造了70萬個工作機會,每一份工作每年大約發出78,000美金。
日本的投資也間接創造了數十萬的工作機會。除此之外,日本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總金額達1.24兆美金,僅次於中國的1.25兆。因此,日本做為一個經濟強權,國力的衰退將給全球的經濟,尤其是美國的經濟,帶來非常大的負面效應。
日本人對高品質的重視,影響你的所有生活
但是,數字還不代表事情的全貌。請想一下所謂的「全球供應鏈」,指的是像蘋果iPhone 這類產品的全球生產體系,零件的各個部分在不同的國家製造,快遞到另外一個國家組裝,然後再快遞到世界各地銷售。在這種體系底下,所有的零件必須在準確的時間製造完成,然後由聯邦快遞(FedEx)等貨運公司取貨,準時運送到半個地球以外的地方進行組裝,然後才能再由聯邦快遞準時送到當地的蘋果商店銷售。
這種「即時交貨」的概念源自何處?當然是日本。
1960年代的日本經濟奇蹟之前,全球的製造商都要維持很大的庫存及倉庫,才能儲存等著放進生產線的原料及零件。這需要租或買一片很大的空間,也需要銀行的額外貸款才能買原料放著備用。
日本人想出庫存問題的解決方式,或許是因為日本人傳統上的生活空間狹小,或許是因為特殊的基因,又或許是因為日本是世界上最討厭雜亂無章與浪費的國家,也就是日文所說的無駄(muda:浪費)。
所以為了降低成本,日本的製造商在1950與60時代之間就已經看清,如果供應商可以在準確的時間把零件送過來,也就不需要倉庫或存放的空間,也因此發展出了即時交貨的概念,並為現今的全球供應鏈打下基礎。
但是,即時交貨的更重要的是實現此概念的基礎。這要很高的品質,而且是不斷提升品質,或者是日文所說的「改善」(kaizen)。如果零件有問題,那即時快遞有何用呢?事實上,這樣比維持倉庫或保有庫存還要糟糕。至少,如果你有零件庫存,有東西壞了,你可以隨時找到替換品。但是,如果零件沒有庫存,壞掉的零件即時快遞過來,實際上是馬上癱瘓你整條生產線。
所以,除非廠商對於自己的供應鏈有高度的信心,高品質的零件隨時可以無縫接軌,否則即時生產其實毫無意義。但是,日本的廠商有這樣的信心,因為整個國家的工業都堅持最高的品質,也不會放過任何追求完美的機會。
日本人對高品質的重視,影響到全世界。如果你現在欣賞你的福特、福斯或現代汽車的品質,你可以感謝日本。事實上,你購買或使用的任何產品都是如此。
簡而言之,日本一直是現代經濟之中基礎概念與關鍵過程的發源地。這些也受到世界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與德國)還有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等地的模仿。如果這個世界少了日本精神所浮現出來的獨特概念及過程,損失將難以估算。
2050 年前又會再一次洗牌,亞洲會回到前頭
日本豐富的飲食、藝術、文化與態度的潮流,會隨著日本這個大國搖搖欲墜而不再存在於世界上嗎?
假如真是如此,我們有人將因此而更為可憐。當然,這是長期的關懷。眼下,全世界正經歷經濟版圖的轉變。根據歷史的記載,直到西元1850年之前,中國與印度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而亞洲整體的經濟比歐洲及美洲加起來還要大,也遠為富饒。
但是到了1950年,亞洲國家只能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下,歐洲與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強權,宰制全球的經濟與政治。我們現在朝向舊規範的翻轉。一切不可能完全倒過來,但從市場價格來看的確如此。
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三(如果從購買力平價來算,把發展中國家家庭用品價格偏低的趨勢納入考慮調整,中國實際上是最大的經濟體),而印度現在的成長幾乎跟中國一樣快(有些部分甚至更快)。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世界在2050年之前又會再一次洗牌。也就是說,亞洲會回到前頭,至少在國內生產總額來看是如此。
這波轉型從1992年開始,當時前蘇聯、印度以及中國全部都放棄共產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轉而走向資本主義。當時西方的觀察家例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高呼這一波「全球化」將走向「歷史的終結」,而且開啟了最後的自由與民主的人性時代。美國有些政治領袖認為,全球化不過是美國化的另一種說法。
這種想法受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費里德曼(Tom Friedman)的支持,「全球化會讓所有的國家富裕;一旦富裕起來,他們就會變得更民主;一旦民主,他們就不會發動戰爭,因為我們知道民主的國家不會互相打戰」,這變成一種經常提及的論調。
美國與西方最傑出也最聰明的人逐漸相信,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會帶來民主與和平,挽救泥淖中的世界。當前,事情尚未如此發展,但洗牌的可能性似乎愈來愈高。
中國雖然還未變成一個政治自由、市場自由的國家,但似乎在更威權的政治指導下發展出國家引導的資本主義。中國模式的成功對於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俄羅斯。事實上,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已經逐漸延伸到開放的市場。
請別忘記,世界的大公司都是跨國公司,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一個真正的國籍。比方說,如果把蘋果想成一家美國公司,或是把殼牌石油(Shell Oil)想成一家荷蘭或英國公司,那就錯了。他們都是全球公司,大部分的營運都是在他們公司或總部所在地之外。最大諷刺之處是全球化讓跨國公司,不受自由市場的自由民主國家所影響,但卻受制於國家資本主義程度不一的威權國家。
不論是華盛頓、布魯塞爾還是倫敦,蘋果、谷歌、賓士或巴克箂(Barclays)等公司才是政治要角。公司的執行長輕輕鬆鬆就可以和美國總統或歐盟的主席會面。他背後有一大票的律師及政治說客在支持,也可以影響、推動或阻止立法。他們可以控告美國政府,並且在法庭上贏得訴訟。他們手上有幾億美金做為政治獻金。
但是到了北京,同一批執行長就無此影響力。他們是在中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搖擺狗,等著從政府手中拿到審批。確切地說,周邊盡是奢華,茶也是客客氣氣端上來。但是,他們不能犯錯,執行長們戰戰兢兢,也可能會在華盛頓推動北京的路線。
日本一直是個成功的西方民主國家,因此也是亞洲與世界各地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個強而有力的典範。當權力平衡轉移,而且對於全球法治的延伸愈來愈有不確定性,日本一步步緩慢邁向死亡,對那些民主與法治的信奉者顯然是一個沈痛的打擊。
日本與美國在二戰後的合作關係
不過更重要的是,日本奄奄一息帶來嚴重衝擊,不但影響著亞太地區,也影響全世界。
2015年2月當我動手寫這本書時,亞洲許多地方是愈來愈不穩定,愈來愈不安全,而這來自於幾個關鍵的因素。首先,儘管冷戰早就已經結束,中國也沒有任何威脅,而且美國一直說歡迎中國成為其全球戰略伙伴,但美國還是堅持像冷戰時期一樣,持續巡邏中國附近的海域及領空。
另一個是中國軍事力量的迅速擴張,有時候還挑釁地主張中國對一些有爭議的海域及領土擁有主權。但是,另一個不穩定的因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依然尚未結束。第四點我們前面說過,日本的生命力正在流失。最後,美國與亞太盟國之前的利益分歧愈來愈大。
這裡頭有個複雜的邏輯。由於佔領軍的政府在二戰結束之後,保有天皇以及日本戰爭時期龐大的官僚,再加上中國共產革命以及韓戰爆發迅速引發一連串的混亂,不論是日本或是曾經被日本侵略或佔領的國家,都不曾經歷過德國或西歐那種戰後的淨化(catharsis)。
日本新的非戰憲法就是此種淨化思想的替代品,但是這當然只有結合1951年所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才可行,美國必須單方面承擔起日本的防衛任務。
基本上,這種協議是日本把外交政策外包給美國政府,換取安全的保障與支持,藉此成就日本經濟的奇蹟。事實上,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直接強調應該把重心放在經濟復甦,然後把其他事情暫時交給美國,如此的安排間接預設美日兩國的利益將永遠一致。
美國有很大的利益,都維繫在一個重生的日本身上
韓戰期間以及冷戰大多數時間,這是一個相當好的預設。1980年代,兩邊開始有些摩擦,因為日本強調重商主義的經濟發展與貿易政策,開始侵蝕美國的經濟命脈。但是,由於華盛頓在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優先目標,以及需要日本做為前線基地達成此目標,使得美國雖然有諸多抱怨,卻也維持穩定的路線。
但是,現在冷戰已經結束,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韓國與中國關係愈來愈緊密,韓國與日本之間不斷有嫌隙,再加上美國權力相對下滑,不僅大大改變經濟的計算,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改變了美國地緣政治的計算。
美日兩國的利益已經不再完全一致。如果為了誰擁有東海、南海或任何地方的島嶼主權而引發衝突,並因而與中國打仗,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日本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事件一直保持曖昧的態度,比方說「慰安婦」與南京大屠殺,使得華盛頓越來越難以理性看待原有的安保協議。目前所有的力量都把日本與美國推向更大的分歧。
還沒,還沒結束。一個堅實、民主以及軍事強大的日本要能夠接受二次世界大戰的事實,執行自己和平導向的外交政策,也就是願意與一切重要的鄰國以及美國,以及澳洲與印度等國簽署互保協定,相當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樣的日本明顯可以化解美國的地緣政治負擔,並同時強化全球的民主力量,促進全世界的經濟成長。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有很大的利益都維繫在一個重生的日本。
推薦閱讀
專家預估西元 3776 年日本領土的人類將滅絕——台灣呢?
南韓、日本、台灣、美國、德國會的,中國將在 10 年內通通學會
中國是全球經濟領頭羊?美國日本都吐槽:你連市場經濟國家都不是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日本重返世界第一:日本如何重塑自身,及其對美國與世界的重要性》由 遠足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Balint Földesi,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