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xHere,CC licensed

1966年夏天,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拜訪密西西比一個小村莊:馬克斯(Marks)。一位母親告訴他:「我的小孩上學沒衣服可穿。」馬丁・路德・金恩落下淚來,他回憶道:「我告訴自己,上帝並不喜歡這樣。」接著宣示:「我們絕不再容忍這樣的事。我們要浩浩湯湯地到華盛頓。」

1968年3月,他組成一群超過50位代表佃農、阿帕拉契山緣礦工、墨西哥裔農場工人、非裔美國人,參與「窮困運動」(Poor People’s Campaign)。

馬丁・路德・金恩強烈認為:美國的病症是精神性,而且是末期的,除非我們能經歷一場價值觀上激進的革新,只有改變道德觀的運動,人們才能夠重建一個珍視每人尊嚴的社會。

「今天我們面對撼動美國的危機,是1968年的強化版,」美國《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刊登〈美國的道德痼疾〉(Americas Moral Malady),寫道:「我們真正的問題,不是沒有足夠的金錢,而是沒有道德感去面對造成麻煩的是什麼。」

經濟大蕭條(Great Recession)使一小撮最富有的人獲益。前400名最富有的納稅人,平均一小時獲利9,700美元(約台幣28萬2716元)然而那些抗議、被捕的人,時薪7.25美元(約台幣211元)無法生存下去——時薪7.25元是華盛頓州的基本薪資。

在人類史上最富裕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口活在貧困中,或勉強維持生計。非裔美國人超過一半、將近60%拉丁裔員工,每小時領不到15美金(約台幣437元)。在南方地區,有一半工作,薪資都不到這個數字。過去5年來,美國國會甚至介入那些抗議「時薪15元」的地方自治區。

這接連的問題,或許讓人難以承受,也可能導致我們絕望。但是,就像馬丁・路德・金恩當時一樣,一位小孩讓他難過,從而認知到:殘酷的事實是難以避免的。

美國作家鮑德溫(James Baldwin):「我們創造了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而且必須了結它。」對馬丁・路德・金恩來說,「窮困運動」就是對社會的重建。這接連的問題,意味著:唯一出路是,經濟、社會結構直接受害的人,向那些少數獲益者挑戰。

參考資料

The Atlantic:America’s Moral Malady

延伸閱讀

低收入戶不等於窮人,那只是政府用來掩蓋我國貧窮問題的遮羞布
發錢給窮人,會讓他們墮落嗎?這位學者在 TED 上用一個實驗翻轉「貧窮」定義
為什麼窮人永遠無法「翻轉階級」?哈佛社會學家花費數年住進底層社區發現貧窮的真相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圖片來源:PxHe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