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買便當進辦公室吃要塑膠袋,去大賣場採買生活用品要塑膠袋,速食店喝飲料的吸管是塑膠,裝水的寶特瓶也是塑膠……再不限制塑膠用量,危險就要來了!
環保署長李應元引聯合國數據,說人類再不限制塑膠用量,2050年,海洋塑膠就會比魚類多。最近高雄就有一隻小虎鯨死亡,被發現胃塞了18個塑膠袋。如果海洋生物體內囤積塑膠流入食物鏈裡,最終危害的,還是我們人類。擔心限塑禁塑影響相關業者營收嗎?這篇文章告訴你,其實你多慮了:
(責任編輯:陳彥廷)
良性循環,自發代替處罰
內文環保署廢管處一科技正鄧丕信指出,限塑政策推行主要是為了鼓勵民眾自發性自備購物袋,政策實施近一個月,處於宣導階段,尚未實際開罰。
「這其實是良性循環,消費者有共識,我們也都樂觀其成。」連鎖飲料店清心福全業者表示,法令上路後,有更多消費者自行攜帶環保杯袋到店購買,店家也會根據環保署於100年公告的「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給予1到2元的折扣,不僅替民眾小省荷包,又能減少資源浪費。
連鎖麵包店業者順成蛋糕表示,政策實施前已提早公告於店面,多數顧客也有共同體認,新法上路後,塑膠袋使用量的確變少,但沒有影響銷售業績。
臺大醫院公共事務室專員彭道華指出,雖然法令沒有明訂醫療場所為列管對象,但臺大醫院也自發性配合實施。如果民眾不是領取大型水劑或其它注射器等藥物用品,藥劑部門不會主動提供塑膠袋。
「當然還是會有投訴的病人」彭道華表示,難免會遇到覺得造成不便的客人抱怨,醫院也只能加強宣導,畢竟很少人到醫院沒有帶包包,藥品其實都可以放進隨身包裡,不至於沒有解套。

107年1月1日起,全臺擴大減塑,店家配合貼出公告,提醒消費者自備購物袋。(文、圖:農傳媒)
管制年用30億支吸管,今年恐難有解
針對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夜市小吃,鄧丕信表示,夜市小吃受限於場地,有其衛生考量,加上用水不便,以塑膠袋盛裝食物或者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管制較難實行,需有相關配套。然而,環保署今年將針對較具規模的夜市,如樂華夜市等商圈,輔導落實環保的可能配套。
鄧丕信指出,如臺南正興街商圈,就有成功推動以押金租用環保餐具的例子。寧夏夜市去年也大規模把美耐皿餐具汰換成不銹鋼跟瓷器,商圈為了顧及形象有規模具號召力,較容易推環保改革。
另外,針對臺灣一年消耗超過30億根塑膠吸管,去年底網友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塑膠吸管全面收費一元」提案未果。鄧丕信表示,環保署雖尚未擬定吸管管制政策,但近期將聯合連鎖飲料店、連鎖超商共同討論「不主動提供」吸管的提案,逐步推動減塑消費。
延伸閱讀
小虎鯨肚子餓卻吃不下,因為胃裡塞了 18 個塑膠袋──為何人類的錯要牠們承擔?
全球首例!政府擬全面禁塑膠吸管救地球,但為何卻被網友罵翻是「白癡政策」?
九歲的時候我還在媽媽十塊,他就在說服迪士尼別提供塑膠吸管一起救地球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農傳媒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減塑消費業績一樣好,環保署擴大限制購物用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