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在吉卜力思考的事:內容力,想像力、感受力、創造力,宮崎駿動畫打動人心的祕密!》由積木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hi-Hung Lin,CC liscened。)
【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我在吉卜力思考的事】
就算日本動畫大師人才輩出,但宮崎駿絕對是日本國寶級人物。為什麼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就是特別吸引人?
我在吉卜力思考的事 一書作者川上量生,2011 年曾拜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鈴木敏夫為師,書中記下他對宮崎駿作品的觀察、以及如何做內容才能說出動聽的故事。這篇文章就告訴你,為什麼《龍貓》可以歷久不衰。(責任編輯:黃靖軒)
如何與觀眾產生共鳴?《龍貓》歷久不衰的真正理由
鈴木敏夫以前曾經說過這段話:「《龍貓》為何會大受歡迎呢?有很多人分析是因為它呈現日本人心中昭和時代的風景,或是現代人回歸自然的欲望等等,然而我覺得這些其實都沒有說到重點,我認為龍貓之所以受人喜愛,真正的理由在於牠的肚子鬆軟軟的,好像一碰就會陷進去,感覺很舒服。」
這段話表現出宮崎駿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可以將人的這種生理感覺化作內容重現在眼前,透過影像誘發人的本能感受。
片中食物看起來特別美味,是吉卜力作品的一大特徵。如果只考量故事情節,這些食物其實不必畫得如此誘人,或是不必有這些角色吃得津津有味的場景。網路上對吉卜力作品中出現的食物稱之為「吉卜力飯」。因為在動畫中看起來就已經很美味了,有人分享了實際做出吉卜力飯的影片或相片,也十分受到歡迎。
前面我們說過,內容是重現人腦中的影像,我們以內容為媒介,將腦中的思想傳達給其他的人。此外,我們也提到內容是一種代替品,扮演著模擬現實的角色。
在這些前提之下,從資訊量的角度來思考內容的定義,我們可以說:「內容是可以用少量的客觀資訊來表現大多是主觀資訊的東西。」
換句話說,內容是讓人腦可以藉由較現實來得少的客觀資訊,接受較現實更多的主觀資訊之媒介物。
在模式之下,度量內容好壞的標準,大致可以列出下列這三項:
1. 從創作者的觀點:能否將我腦中的影像重現、正確地傳給使用者。
2. 從媒體的觀點:能夠有效率地,以少量的客觀資訊傳達大量的主觀資訊
3. 從使用者的觀點:能夠讓我接收到多少的主觀資訊量。
然而光從這三個觀點,是無法判斷出眾多內容之中,哪個內容會受歡迎、哪個可以打動使用者的心。對使用者而言,內容的好壞不在於資訊量的多寡,而是取決於被傳達的資訊內容本身。而怎樣的資訊內容才稱得上是好的,我認為端看使用者的腦中,可否主觀感受到重要的資訊而定。
怎樣的內容對腦來說是主觀資訊,可能每個人不一樣,如果要說有普遍的重要資訊,應該就是深深埋藏在人的本能情緒上的東西吧,特別是在娛樂內容這一塊,能否左右觀眾情緒,便是決定其好壞的關鍵因素。
宮崎駿電影中隱含的性感
「在《未來少年柯南》(未来少年コナン,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作品,為電視卡通節目, 一九七八年由NHK首度播映,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恐怖海嘯》[The Incredible Tide],作者為Alexander Key)中,有一幕是柯南與拉娜從潛水艇中一同看向外面,然而這個窗戶非常小,你覺得有什麼原因嗎?」鈴木敏夫曾經對我丟出這個問題。
「一定是因為要讓男女主角柯南與拉娜的臉可以緊貼在一起,把窗子畫得小一點,他們要看向外面就得要靠得很近了。」鈴本先生說了他自己的推測。
鈴木先生認為,宮崎導演的人品高潔,當然討厭低俗的性感,絕對不可能畫那些畫面,然而卻有不少畫面仔細看,會讓觀眾不覺地心跳加速。
被稱作動畫宅的人所喜歡的動畫,與一般喜歡吉卜力、迪士尼動畫的人看的動畫差別,我認為就在於主角是否被設定為疑似戀愛的對象。
一般觀眾一看就會產生性聯想的角色,在吉卜力作品之中並不會出現。宮崎導演所製作的作品之中,就算多少有這類元素的,大概只有《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城》(ルパン三世 カリオストロの城,譯註:宮崎駿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上映的克蕾莉絲與《風之谷》(風の谷のナウシカ)的娜烏西卡而已吧。
不過,現在的吉卜力作品之中,要讓觀眾不自覺臉紅心跳的畫面,恐怕都是刻意安排的吧。這一點,適用於所有娛樂內容,比方說在音樂的世界裡也很常見的手法是,在歌詞或是演唱者的表演動作上的刻意安排,讓聽者產生對性的聯想。
這種手法,常被解說成在作品中嵌入「符碼」,然而嵌入符碼本身並不具有意義,而是藉由該記號,實際可以如何牽動、騷動觀眾的情緒才是重點。
「情緒投射的電影」與「情緒共振的電影」
走筆至此,從目前我們討論的議題整理,似乎可以說最受人喜歡的內容是與人的本能如食欲、性欲有關聯之事物,而美食資訊或成人影片確實也已形成巨大的市場。
因此,作為娛樂內容,最早腐化、被消費完唾棄的正是成人影片等被視為不健康、不道德的內容。
但是,我要再次重申,不論是因冒險而緊張興奮、因遇上不平之事而憤怒,對主角投以同情同悲的感情等,如何牽動使用者的情緒,是評價內容的重要標準。
從是否牽動觀眾的心這個觀點來思考,製作電影應該以讓觀眾將情感投射在主角身上為佳。高畑導演也指出,現今的電影幾乎都是依此為最高原則來製作。
推薦閱讀:
解碼吉卜力的崛起與衰敗:以後再也看不到《神隱少女》這般的神作了?
解開宮崎駿作品的視覺秘密:為什麼宮老的動畫,總能帶給人腦舒服的感受?
16 年來我們都沒看懂的神隱少女——千尋最後能一眼認出父母不在豬群裡,其實隱藏雛妓的悲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在吉卜力思考的事:內容力,想像力、感受力、創造力,宮崎駿動畫打動人心的祕密!》由積木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hi-Hung Lin,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