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外界常常批評,中央銀行的低匯率,壓低了物價,雖然有利於商品進出口,但也是台灣經濟的元兇。真的是這樣嗎?

今年2月,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卸任,新任總裁楊金龍接班。就在這個時間點,東吳大學請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來演講,針對央行低匯率政策做了澄清。在他看來,國內投資環境的好壞,不能忽視政黨對抗、兩岸關係帶來的變數。一起來看中央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陳彥廷)

圖片來源:Flickr

前中央銀行副總裁許嘉棟表示,央行協助台灣經濟成長「已經做得夠多了」,且央行獨木難撐大廈,需要各部會共同努力。他也認為,影響台灣發展的關鍵,其實是藍綠對抗、兩岸關係等非經濟因素。

許嘉棟今天出席東吳大學財經講堂「拯救經濟靠匯率?台灣經貿發展的前瞻思維」研討會,他會中表示,媒體很喜歡把他樹立成批評央行政策的人,但他其實常為央行抱屈,「這是錯誤的印象」。

許嘉棟說,央行過去協助台灣經濟成長,「已經做得夠多了」,但央行獨木難撐大廈,其他部會應該共同努力。2000年至2009年,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淨出口,但2010年起自2017年,經濟成長主要來自國內需求。由於台灣淨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已經太高,因此央行已難藉由壓低匯率進一步提升出口。

央行干預變低,台灣市場主導將提升

他認為,未來新台幣匯率受央行干預的程度將下滑,由市場主導程度將上升。協助台灣經濟發展,央行有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兩項工具,但政府還有其他工具可以運用,現在民間超額儲蓄充沛,可近一步擴大公共投資,且我國公共債務占GDP比例,在國際間相對處於低點,政府幾乎無外債不會陷入主權債務危機,「其實有空間可做,只是看願不願意做」。

藍綠對抗、兩岸關係不利國內經濟

許嘉棟說,政府應該檢討如何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促進國內投資並吸引外資直接投資。但他認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吸引投資的關鍵是在非經濟因素,「現在台灣藍綠對抗、兩岸關係緊張,外資怎會有信心來台投資?」

沈中華教授:弱勢美元政策下,台幣應升值

另外,央行新任總裁楊金龍日前上任,外界也關注央行未來政策方向是否出現變化。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講座教授沈中華說,台灣的通貨膨脹率,在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上任前可以來到3%,但彭淮南任內台灣的通膨率極低,而楊金龍上任後則表示,通膨率2%是「可接受的」。顯見台灣過去靠低工資、低物價、低成本來促進出口發展經濟,已經到了應改變觀念的時刻。

沈中華說,過去美國主張強勢美元,但現在川普政府轉向,主張弱勢美元,轉攻貿易,還會祭出「匯率操縱國」手段,制止各國干預匯率。面對新的國際金融環境挑戰,沈中華認為,央行不能再採取保守的政策,應擴大匯率波動區間,讓新台幣升值,提高投資誘因,才能刺激台灣經濟發展。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許嘉棟:藍綠對抗兩岸關係 影響台灣發展〉;首圖來源:jun, CC lice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