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福衛五號拍攝的台灣影像圖在網路上火熱轉傳,台灣地形輪廓的美,加上科技部策展巧思附上的一首新詩〈我願是你的風景〉(如以下圖片右下),催出人們心中遺忘的、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憐惜與驕傲。
底下與大家分享的文章,談的是詩作〈我願是你的風景〉背後牽引的一段故事——1986 年代時的台大,把林佳龍、鄭文燦、范雲、鍾佳濱、黃偉哲、王雪峰、段宜康、鄭麗文等檯面上政治人物,都牽在一起的一場「為愛獻身的行動」。(責任編輯:鄒家彥)
文:普麟
這張由福衛五號所拍攝的照片中,旁邊引用的是詩人羅葉的詩作〈我願是你的風景〉。
羅葉本名羅元輔(1965-2010),出生於花蓮(不過身分證為宜蘭),台大社會系畢業,知名台灣作家。他在就讀台大時參與學運,與系上同學林國明(編按:現為台大社會學系)一起創辦《自由之愛》雜誌,並創作了同名詩作《自由之愛》,展現出對於言論自由與校園民主的追求。
不過,在談「自由之愛」運動之前,不能不談「鹿港反杜邦運動」以及「大新停社事件」。
讓一堆《自由之愛》台大學生記過處分的:鹿港反杜邦運動
1986年,鹿港反杜邦設廠運動正如火如荼,台大學生也組了一團調查團到鹿港,事後出版了《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綜合報告書》。(編按:鹿港反杜邦設廠運動是 1986 年發生的重大外商投資爭議事件。台灣政府當時大力規劃在鹿港等三處海埔新生地推動成立彰濱工業區,但因為石油危機影響,國際景氣萎靡,政府決定暫緩彰濱工業區計劃,但先前的建設工程款與利息越滾越大!因此經濟部工業局計劃將該土地開闢為「農藥製造區域」,美國杜邦公司更決定投資 1.6 億美元生產二氧化鈦等化學產品,引發當地居民強烈抗議。)
根據吳介民在〈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一文中提到,當時的訪調工作受到調查局的騷擾,學生們決定化整為零離開鹿港,「那幾百份問卷由許傳盛騎摩托車走縱貫線載回台北,找吳典蓉跑電腦程式。」
許傳盛也是花蓮人,也與羅葉一樣就讀台大社會系。當時,他是大學新聞社(簡稱大新社)社長,大新社所發行的報紙不但數量多,內容關心校園與社會議題,總編輯與編輯分別是由同為社會系的林國明與陳明祺(編按:現為清大社會所副教授兼所長)擔任。
根據范雲(編按:曾任社民黨召集人、現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的口述,常常衝撞校園言論尺度的大新社,因為那年夏天組織調查團到鹿港參加反杜邦設廠運動,因此得罪校方。1986年10月22日,台大將大新社停社一年,許傳盛記過二次,林國明、陳明祺記過一次。
於是,學生們開始不斷衝撞學校對言論自由的掌控,追求校園民主化,並形成了後來的「自由之愛」運動。
吳介民在〈革命〉一文中提到:
「《報告書》最後兩頁,列出了當時參與這個調查運動的名單,這些朋友們許多散落世界各地,疏於聯繫,有的不知去向,有的則在其專業中成為佼佼者。」
大新社社長許傳盛後來步入政壇,長期在社福領域擔任局處首長,於前年回到花蓮擔任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林國明與陳明祺後來在學術圈發展,兩人皆取得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在分別於台大與清華任教。
林佳龍、鄭文燦,國民黨的鄭麗文,都是自由之愛成員
至於「自由之愛」的其它成員呢?
1987年5月11日在台大的「校園漫步」活動,那些手舉改革訴求的布條及標語的學生有林佳龍、鄭文燦、鍾佳濱、黃偉哲、王雪峰、段宜康、郭文彬、鄭麗文、林正修與李建昌等人。
後來,抗議活動越演越烈,最後「自由之愛」成員的其中7人,包括文馨瑩、吳介民、林志修、林佳龍、梁至正、陳啟斌和鍾佳濱等人,被台大以「聚眾滋事」記小過處分。
這些當年的台大學生,有的現在是教授,有的是立委,還有的是縣市首長。
羅葉在《自由之愛》一詩的最後寫道:
「也許有一天你突然發現現象的背後充斥著不義與齷齪!
也許你為這遲來的覺悟遺憾,但永遠不嫌晚──
只要勇敢,不再畏縮,終將,終將,終將,
我們的靈魂終將相聚挺立在蒼茫渾沌的浩瀚大氣中!」
不知道現在的許傳盛、林國明與陳明祺,還有當年許許多多參與過的學生,是否還記得《自由之愛》創刊詞的標題:「為什麼不為愛獻身行動」
撰稿資料來源(由原文作者補充):
[分享] 懷念社會系友詩人 羅葉、自由之愛 ◎林國明
星期人物/許傳盛 曾為抗議戒嚴交白卷
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
「為什麼看到希望–從反杜邦及「自由之愛」說起」
雲端檔案》台大自由之愛觸發 注定范雲捲入野百合學運
看這些部長、市長年輕時的熱血模樣!台大「511自由之愛」30周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