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了一個全球首例,未來將全面禁止提供一次性的塑膠吸管。然而這項環保政策卻讓許多網友反彈。
環保署與環團合作研擬34項未來行動,包含在民國108年(2019年)擬要求連鎖速食店等一定規模餐飲業者,內用禁止提供一次性的塑膠吸管等,從源頭減少垃圾流入海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舉行記者會,環保署長李應元、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及多個環團今天一同出席公布「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並公開宣示將於2030年全面禁用包含購物用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處長葉俊宏表示,海廢行動方案重點包含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4大面向,共有34項公私協力的未來行動,包含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強化海灘清潔認養工作多元合作、與環團合作調查台灣海岸垃圾組成分布、推動5年5000艘環保艦隊及強化陸源垃圾及河川攔除清理跨部會合作等。
2020 年禁止店家提供購物袋、2025 全面限用塑膠類免洗餐具
在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方面,購物用提袋在2020年將擴大至開立發票的商店禁止免費提供,2025年則是全面限用並研議提高塑膠袋價錢、以價制量,2030年全面禁用。
免洗餐具部分,2020年擴大限塑的店家於消費者內用餐飲時不得提供各類免洗餐具,2025年全面限用塑膠類免洗餐具、以價制量,2030年全面禁用各類免洗餐具。
一次用外帶塑膠杯則會在2020年先強化一次用外帶飲料杯的自備優惠措施,2025年開始也會全面限用、使用者若需要就要付費取得,2030年全面禁用。
2019 年禁止餐飲業提供塑膠吸管
在塑膠吸管部分,2019年將先推動一定規模餐飲業,例如擬對連鎖速食店等內用飲品禁止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2020年所有餐飲業內用則都不可提供,2025年全面限用一次用吸管,民眾需要吸管必須自費,到2030年則全面禁用、商家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
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全球都在關注海洋塑膠物的議題,海廢垃圾移除是人類共同使命,減塑絕不只是環保署的工作,而是每個人對後代子孫負責的永續地球的工作。
為什麼救海龜的環保政策,會被網友批白癡?
限塑政策轉貼到 PTT 上後引發熱烈討論,鄉民紛紛罵「白癡政策」、「 擾民」、「圖利廠商」、「這是最簡單和偷懶的方法啊,你說要政府處理垃圾問題?」。有網友認為,政府推行限塑政策沒有配套,讓大家覺得很賭爛。例如說不提供吸管,未來店家會不會改成讓大家加價買?如果只要多花一塊兩塊,大家會在意嗎?到底是圖利廠商還是推動環保?
另外還有人點出關鍵,指出日本塑膠袋用得比台灣還多,不同的東西還會用不同袋子裝,但不代表他們不在乎環保,因為日本塑膠袋本身就是環保可分解。
網友建議,政府應該要點相關「科技樹」,而不是一味禁止。政府只會用禁止的方式解決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擾民,逼得民眾未來出門要帶環保袋、環保杯、環保吸管。與其要讓大家這麼麻煩,為什麼政府不好好發展可分解塑膠袋?
換句話說,要解決環保問題,除了直接禁止之外或許還有其他方法。例如加強取締排放廢水、廢氣的不肖業者、發展可分解的塑膠袋。禁止使用塑膠吸管或許是最「直觀」看似能達成目標的方法,但如果相關配套不做好,恐怕只會引發更多爭議。
推薦閱讀:
我反對限塑令:一個政府亂「跟風」國際的政策,為何沒民代敢批評?
讓海龜痛不欲生的「吸管」是你貢獻的嗎?用完即丟的觀念,讓人類成為動物毀滅者
別吵巴黎能用紙包麵包,台灣卻還在用塑膠袋——兩國麵包的「國情」根本不一樣啊!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