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用這篇文章讓你了解什麼】
本文是在討論德國技職教育的現況、實例,但我懇請各位讀者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不要落入「台灣技職為何不能像德國那樣」的討論,台灣沒有德國工會、工商總會、聯邦教育訓練所、勞權觀念的能量;此外,假設國家的教育制度是一架噴射機,技職教育不過是機身上的其中一個引擎,想逼噴射機往不同方向飛,是需要引擎間配合修正,而不是去學其他架噴射機飛翔。
OK,現在就讓我們以純旁觀的觀點,來看德國技職教育是怎麼進行的、有沒有台灣可以從中一點一點學習的:
(責任編輯:余如婕)
「我在工廠試過 5 種不同的職業,最喜歡的是木工,這正好也是我一直想從事的職業,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比其他人都強。」
羅伯特(Robert)是德國中部一所中學的學生,才 15 歲就自信滿滿,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木工。如果有企業收他做學徒,他今年中學畢業,馬上就會投入技職教育的懷抱,朝理想中的職業邁進。
羅伯特如果在 18 歲順利完成木工的技職教育,起薪約台幣 7、8 萬元,在德國其實不差,從此經濟上再也不用依賴父母。
羅伯特的例子,是不少德國年輕人的縮影
和台灣的國中生不同,德國的教育體制也幫助年輕人瞭解自身興趣。根據歐盟統計,德國的失業率 3.6%,僅歐盟平均的一半, 15 至 24 歲的年輕人失業率 7%,也比歐盟的 20% 低,專家多歸功於成功的技職教育體系。
為什麼有這麼多德國年輕人選擇技職教育?德國的技職教育跟台灣相比有什麼不同?
13 歲的年紀,台灣孩子在早自習寫考卷,德國小孩在上「潛力分析」課
首先,德國社會尊重專業,視技職教育為年輕人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應該做他有興趣的事,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比管以後能賺多少錢更重要」,德國教育部如此鼓勵青少年。
所以,早在台灣還在讀國一的年紀,德國的學校就開設「潛力分析」課程,邀請勞工局的職業顧問來上課,協助學生發掘性向。
到國二,學生開始到工廠實地操作焊接、木工、園藝、砌磚,去安養院照顧老人,親自嘗試幾種職業。一位老師就說,「愈早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目標就更清楚。」
到國三,像羅伯特這樣的德國青少年,馬上面臨人生第一個重要決定。學科成績優異、長於抽象思考的人,多半選擇升學,以取得高中會考文憑和讀大學為目標,其他人則選擇進入技職教育體系。從統計數字來看,德國年輕人選擇高等教育或技職教育的大約各占一半。
政府走開!讓業界成為技職教育的主體
其次,德國的技職教育分成多種具體的職業類別,例如航空業地勤人員、獸醫助手、釀葡萄酒技師、烘焙師傅、磨鑽石工人、廣告業務、觀光業、書商、木工和公務機關行政人員等 300 多種職業,這些全是「國家認可」的專業。儘管學生一次只能選擇一種職業別,教學目標都一致,就是畢業馬上能就業。
因此,畢業生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成了教育與職場無縫接軌的關鍵。既然業界需要什麼人才,只有業界自己清楚,每種職業別從受訓時間的長短、必學的知識和能力到考試的要求,幾乎全由商會或同業公會來決定。業界還會與時俱進調整職業別和教學內容,避免學用落差和學非所用。
在德國,業界才是技職教育的主體,官方扮演配合的角色,這是德國技職教育與台灣最大的分別。
以羅伯特為例,他想成為木工,得先將履歷表投給某家木工業,對方同意培訓他才能進行技職教育。一個星期 5 天,3 天在企業實作,薪水由公司支付,2 天到學校學習與專業相關的理論和語言,經費由政府負擔。企業實作和理論充分結合,正是所謂的技職教育「雙軌」制。
德國家長以小孩讀技職體系為傲!
最後,技職教育對德國的年輕人來說等於第一份工作,學徒的薪水不差,以木工學徒為例,第一年就有台幣 2 萬 5000 元,到了第 3 年漲到 5 萬,省吃儉用可以養活自己。而且實作的任務具體,馬上可以看到成果,很容易有成就感。
在 15、16 歲可塑性最大的年紀就接受技職教育,等於提早進入社會接受磨練,青年在技職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專業自信,按部就班學得一技之長。因此,許多家長以小孩讀技職為傲。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18歲月薪台幣近8萬 德國技職磨出好薪水〉,首圖來源:WorldSkills UK,CC liscened,圖片僅為示意圖,非文中主角本人。)
人人都誇的德國教育長怎樣?
這就是人民素質養成的起點——台灣小學生上洗腦讀經班,德國學習組織「兒童議會」
【被台灣人過度吹捧的德國教育真相】看似平等的分流教育,其實藏著最殘酷的階級複製
為什麼北歐規劃中學不考試、德國學生一週只唸書 5 小時?三個問題反省台灣「考試至上」的教育方式
德國小孩 8 歲開始就接受性平教育,台灣的家長卻想封殺包容同志的健教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