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冬天到了大家都怕變胖,報章雜誌、媒體都要你少吃卡路里,但你知道嗎?這其實是錯的──把少攝取卡路里和減肥畫上等號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情!

來看看原因是什麼。(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寫「The Case Against Sugar」的Gary Taubes,說過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你問一個理財專家,比爾.蓋茲怎麼會這麼有錢,他告訴你,很簡單,比爾.蓋茲不過是賺的錢比花的錢多很多而已。

編按:《糖案》(The Case Against Sugar)是 2016 年出版的書,內容將天然甜味來源,與心臟病、老年癡呆和癌症等惡疾拉上關連。

這是事實,但也是廢話,你會痛罵這個理財專家。但如果你問一個營養專家,如何不會體重過重,他告訴你,只要你吃進去的卡路里,比消耗的多,那你就會變胖。這也是廢話,但是很多人會把營養專家的話當成重要的道理,認真思考如何吃進更少卡路里、消耗更多卡路里。

把卡路里當成減肥聖旨,就像以為多賺少花就能變首富一樣荒謬

Taubes 認為,把這卡路里等式當成不可打破的鐵律,就像想要多賺少花就變成比爾.蓋茲是一樣的荒謬。

我們受科學訓練的,通常對「等式」這漂亮的數學有祟高的敬意,我以前也覺得人會胖,就是因為卡路里在身體積累,「你會胖,就是你沒有定力少吃多運動」,所以聽到Taubes這觀點,有點傷腦筋。所以我試著了解Taubes的論點,為什麼這卡路里等式是荒謬的。

一是卡路里並不全都一樣。

如果今天以前你都沒時間看醫藥新聞的話,我接下來講的,可能會嚇你一跳。多吃高脂食物,不但死亡率比少吃高脂的低,而且心血管疾病率也比較低。沒錯,以前的飲食指南講錯了。

脂肪、膽固醇沒有以前認為的壞,而碳水化合物如米、麵、糖這些,是比以前想的更壞,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雖然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但卻是增加了總死亡率。The Lancet刺胳針(編按:《刺胳針》(The Lancet)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之一)去年八月(8/29/2017)出的重要論文,應該是把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飲食界的地位定錘了。

這種推翻前人的研究,固然很重要,但卻讓人不知所從。今天你們專家教我們吃低脂,明天卻告訴我們脂肪不但好吃,還比較健康,那後天呢?如果聽了你的話,開始改變飲食,那天你們又有什麼「新證據」又改了呢?到底一般人該怎麼看這種新研究?

這就回到卡路里等式的問題。

別擔心哪天又有研究叫你多吃糖才是對的

科學上雖然有所謂「典範轉移」的事情,像是牛頓力學過時,而愛因斯坦相對論出場這種重要的改變。但當我們對物理有更多了解的時候,我們知道牛頓哪裡不對,什麼定理在什麼時候還是對的,這不是推翻知識,也不是像衣飾流行一樣,像鐘擺一樣搖來搖去。所以我們不會擔心說有一天,「地球是方的」這樣的學說又變成新的典範。

所以有關於卡路里並不全都一樣的事實,我們大概也可以相信不會像鐘擺一樣,哪天專家又告訴我們碳水化合物多吃才對,因為我們慢慢地知道這些飲食進到身體裡的機轉了。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進到人體裡,不只是產生熱量,糖本身和身體的互動,尤其是胰島素,會造成人體很多的問題。

高糖食品進到人體,促發胰島素釋放,讓糖轉為脂肪存起來,這機制如果運作得太好,血糖降太快,不但餓得快,也讓你沒精神。所以胰島素要能夠精準調控血糖,但如果一直食用高碳水化合物,胰島素在血中濃度一直處於高點,身體不再受胰島素調控,糖尿病就來了。

剌胳針的研究沒有說高碳水化合物的高死亡率的成因,但如果最後發現是和糖尿病,或是胰島素的耐受性有關,我也一點都不會覺得意外。

少吃多動的問題是餓起來會吃更多醣,造成惡性循環

Taubes說卡路里等式的荒謬正在此。營養專家教你多運動,少吃。但如果你少吃,但吃的都是高碳水化合物,不但你餓得快,而且沒力氣讓你運動,最後餓得頭眼發昏,抵抗不了糖的誘惑,反而吃了更多不好的碳水化合物,整個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如果少吃碳水化合物,但吃高脂吃得飽,不但不會讓胰島素過度作功,身體也比較有力氣,那時再來談卡路里等式的少吃多動,才有道理。

在科學家對胰島素和其它物質有更進一步了解之前,遵守古人名言Moderation in all things「事事採中庸之道」,適量的攝取各式營養,但傾向少糖、多脂肪、多運動,大概是目前最好的飲食健康之道。

(本文經原作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卡路里等式〉。首圖來源:Tony Alter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破除迷思】醫院圖利害你的藥都買貴了?其實問題出在健保上
食安危機讓大腸癌成為台灣新「國病」?營養師破除迷思:現代人這六種壞習慣才是主因
【破除迷思】國外牛奶不加防腐劑放 70 天也不會壞?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