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給你看這篇文章】

台灣自製的動畫片《幸福路上》日前上映,故事以一名 1975 年出生的六年級世代女生為主線,一直寫到 40 歲為止的人生——起點是蔣介石去世,終點 318 運動,中間歷經戒嚴時代末期、解嚴、政黨輪替、政治理想多次幻滅。雖然入場觀眾反應普遍不錯,卻在票房上不斷告急。

這部明著追問「幸福是什麼」,並有高度政治意涵的電影,為什麼無法吸引台灣人?影評 雀雀看電影 便寫下了他的看法: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雀雀看電影

這是篇黑特文。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台灣人的偽善。這偽善指的絕對不只是掌握經濟資源的中老年人,也包括了年輕人,自詡為理解民主、重視本土的年輕人。

《魔法阿媽》當年在金馬35被婊掉的文章每一陣子都會被傳播一次,為文者或是分享者都是慷慨激昂,控訴著舊時代如何對不起這一部發揚台灣文化的動畫。

然後再看看《幸福路上》的票房⋯⋯

哈哈!

我可以想像再過十年二十年,下一代年輕人會如何的抨擊我們這一輩的愚昧無知,毫不留意一部代表台灣這世代回憶與價值的電影,甚至讓訴說台灣記憶的電影從此消失。

我們現今怎麼看當年金馬的評審,未來後輩就會怎麼審視我們

因此,請各位,分享過《魔法阿媽》文章的各位,為了證明你不是嘴砲,為了證明你與過去的人有所不同,請去看《幸福路上》。

不要跟我說《與神同行》口碑有多棒,韓國之所以可以拍出這麼多好電影,倚仗可不是破兩億的台灣票房,而是韓國近1100萬人次的觀賞人次。

懂嗎?想要中頭獎要先買樂透,想要國片好要先去看真正有影好的台灣電影!

(本文經原作者 雀雀看電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在此,首圖來源:幸福路上粉絲專頁。)

推薦閱讀:

【金馬評委真的很棒】在芝加哥電影節獲獎的魔法阿嬤,卻因「怪力亂神」無緣金馬獎
誰說台灣影視走不出國際?《通靈少女》證明,本土特色+優秀品質就能走向「國際化」
為什麼八點檔、霹靂布袋戲不能是文創?因為台灣人打從心底鄙視自己的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