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這本書:《文化地圖:掌握「文化量表」讓自己成為國際化人才》】
閱讀空氣聽起來很抽象,用白話的意思解釋就是如何解讀話語中的隱藏訊息。本書介紹了幾則不同國家的情境內容,讓大家可以更了解何謂閱讀空氣,要怎麼應答才不會被冠上白目的稱號。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的例子是否能讓你了解吧!(責任編輯:文子齊)
有一次大約是在春天,我受邀前往巴黎,在一場由歐文斯康寧贊助的人力資源會議上演講,當時我已經在法國住了好幾年。歐文斯康寧,是家一流的全球住宅建材製造商,總部設在俄亥俄州托萊多市,距離我的家鄉明尼蘇達州整整十一個小時車程,但仍在我土生土長的美國中西部部落文化範圍之內。
我抵達會議現場,那是個典型的巴黎旅館空間,挑高的天花板,陽光從大片落地窗裡照射進來。有五十位人力資源部門主管聚集在這裡,當中三十八位來自托萊多市,剩下的全都來自歐洲與亞洲,他們都是至少在歐文斯康寧任職十年以上的資深員工。當前面一位講者演講時,我坐在房間後面的角落裡。
這位自稱大衛‧布朗的講者,是公司的執行長,他穿著輕便夾克,沒打領帶,看起來輕鬆又隨意。他緩步走進會議室時,臉上掛著溫暖的笑容,還直接喊出現場好幾個人的名字,向他們打招呼。
不過從他一踏上講台便全場瞬間安靜的情形來看,很明顯地他是這群人力資源主管心目中的名人。布朗以緊湊的六十分鐘闡述公司未來願景,用詞簡潔,再三重申關鍵要點,並以條列重點的投影片輔助說明。整個團隊仔細聆聽,恭敬地問了幾個問題,而後在布朗離開前,報以一陣熱烈讚嘆的掌聲。
現在輪到我了,我的任務是講述我最了解的主題——跨文化管理。我與這群主管共處一個小時,為他們詳盡解釋「溝通刻度」,以及在理解不同文化傳遞訊息方式差異上,這項工具具有怎樣的價值。彷彿在為我的主題做補充說明,一位住在托萊多市已兩年的日籍人事經理健治隆史舉起手,提供了以下的觀察:
在日本,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暗示教導,說話的時候要意在言外,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懂得對方的弦外之音。傳遞訊息時不直接道破,這是我們文化深層的一部分,甚至深到連我們自己都覺察不到。
舉個例,日本每年都會票選最受歡迎的流行新語,有一年的年度用語是「KY」,這是kuukiyomenai的縮寫,意思是「無法閱讀空氣(readtheair)的人」。用別的話來說,這是指一個人嚴重缺乏辨讀言外之意的能力。在日本,如果你無法閱讀空氣,你就不是一個好聽者。就在這個時候,一位美國人插話:「閱讀空氣?這是什麼意思?」
隆史解釋:「假如我在日本參加一項會議,有個人言語間暗示他不同意或不滿意,我們應該要能辨讀這樣的氣氛,捕捉到他所傳達的不滿。假使有人無法捕捉我們言語間所傳遞的的訊息,我們就會說:「『他是一個KY的傢伙!』」
美國人咯咯地笑了,「我想這代表我們美國人都是很KY的傢伙!」對此隆史不置可否,就我的解讀,這表示他也贊同這句話。之後隆史繼續說:
當布朗先生發表演說時,我所有感官全開,很用心地聆聽,以確保我接收到了所有他試圖傳遞的訊息。但現在聽完艾琳的演講,我問自己:會不會在布朗先生單純的字句背後,其實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然後現在正在這個房間裡的諸位,我們共事這麼多年,每次進行討論時,我閱讀空氣得來的訊息,難道其實並不是你們想傳遞的?
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也令人非常不安。就在隆史安靜地「閱讀空氣」的同時,在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當中甚至還有些人微微張著嘴巴。
低情境 vs. 高情境
來自托萊多的經理人與從日本來的同事,正好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溝通模式:這兩種模式我們通常分別稱之為「低情境」與「高情境」。
為了理解這話當中的某些意涵,我們來假設你與公司同事莎莉正在討論事情,而你們倆都是來自比較偏向低情境溝通的文化。這種文化裡的人從小所接受的調教薰習,是屬於低度的情境共享;意思也就是說,在這類聽者與說者的連結裡,比較不會有共用的參照點,同時一般也相對較少含有隱晦的訊息。
在這種情況下,你與莎莉談話時,很有可能就會直接說出你的想法,提供所有了解你的訊息所需要的背景知識與細節。為了有效傳遞訊息,在低情境文化中,有效溝通必須簡單、清楚、直接,而大部分傳達訊息的人,通常會毫無自覺地遵循這項要求。美國是全世界最低情境的文化,接著是加拿大與澳洲、荷蘭、德國,然後是英國。
雖然文化規範通常是透過間接、潛意識的方式代代相傳,但你可能還是會記得某些自己曾接受過的深謀遠慮的教誨,教導你如何恰如其分地與人交際。身為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小孩,我當然也接受過這類訓誨。我的三年級老師瑪莉珍,是一位滿頭捲髮的高瘦女人,她在周一早上的例行班會上,總是會用格言教導我們:「說你所想的,想你所說的。」
我十六歲的時候,在南明尼亞波利高中曾選修過一門關於「有效傳達」的課程,教導如何成功將訊息強而有力地傳達給聽者。在這門課上我學到了這個傳統的美式法則:「先告訴他們你將要告訴他們的;然後才告訴他們;接著再告訴他們你已經告訴他們的。」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就是「低情境溝通」的哲學。
我在家裡也是接受低情境溝通教育。就像別家兄弟姊妹一樣,我與哥哥也經常起爭執,為了減少我們拌嘴的機會,母親以前經常會教導我們要積極聆聽:你對我說話的時候,要儘可能清楚明白;然後我也儘可能清楚明白地複述我對你的話的理解。這個技巧可用來幫助人們快速釐清和修正誤解,就算不能消除,從而可以減少常常引發無謂、不必要爭執的那些普遍起因。
兒時的這些教育灌輸給我一個想法:只要能直白就是「好的溝通」。但是,就如同隆史的說法,在像日本這樣的高情境文化中,所謂好的溝通是非常不一樣的。就如同印度、中國和其他國家,日本人從小所學習的是一種非常不同的溝通方式——建立在不自覺的共通參照點和共用知見上。
舉例來說,假設你和一位名叫瑪莉安的公司同事,都是來自像伊朗這樣的高情境文化,如果瑪莉安搭十點左右的晚班火車來拜訪你,你問瑪莉安睡前要不要先吃點東西,而她很禮貌地回答「不,謝謝!」
這時你的反應應該是——再多問她兩次。只有當她回答「不,謝謝!」三次以上,你才能把她的「不」當作真正的答案。
答案就在那個所有禮貌的伊朗人都明白的「共通預設」上——你與瑪莉安都知道,無論她有多餓,一個教養良好的人不會在別人第一次提供食物時就接受。所以,如果你不問她二或三次,瑪莉安可能就要捱餓上床,而你則要為她沒有嚐到你特別準備的雞肉沙拉感到遺憾。
在像伊朗這樣的高情境文化裡,把某些訊息講得太過明白,並沒有那個必要(這的確也常是不恰當的)。如果瑪莉安在你第一次邀約用餐時,就回答你:「是的,不管你有什麼,都給我來一大碗,我快要餓死了!」這回覆會被認為不夠優雅,甚至是相當粗魯。所幸,因為有兒時就已學得的這個共通預設,讓我們不必如此直白,畢竟你與瑪莉安都了解,「不,謝謝!」大概就意謂著「再問我一次吧,我餓壞了!」
記得我在新德里面對櫃台人員那次令人困惑的遭遇嗎?如果我是一位來自新德里的印度人,擁有共通的文化理解,知道如何解讀隱晦的訊息,就會比較能夠了解櫃台的指示。就因缺乏這些共通預設,我的腦筋才會轉不過來,無法找到前往餐廳的路。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文化地圖:掌握「文化量表」讓自己成為國際化人才》,由好優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aryland GovPic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