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都好悶、好無力,可是找不到問題到底出在哪——最近學界有新說法:「認真面對國家可能失敗的時候到了!」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2 位新生代的副研究員李宗榮與林宗弘,從 3 年前開始分頭檢視以往的「奇蹟」如今到底殘存什麼——1990 年代之後,台灣面臨轉型,自由化、國際化、台商西進,大環境的大轉變,卻感覺民營化、金融改革、兩兆雙星都功敗垂成,這 20 年的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一天到晚沈溺在過去「經濟奇蹟」成功的原因
據《天下雜誌》報導,檢討台灣過去 20 年發展國家的政策,包括生技、兩兆雙星,不見得是負面,卻絕大部份是失效、沒有達到預期成果的。社會變得不再平等、均富,經濟成長動能也不夠強,這意味著「國家」的角色越來越難發展,台灣人自豪的「經濟奇蹟」典範崩潰。
但這意味著 1990 年代至今的政府都很爛嗎?
不見得,因為以前台灣是看歐美發展什麼產業,就當跟屁蟲投入,投入速度越快,這個產業就能發展得越成功——以前的石化、鋼鐵產業就這麼瞎貓碰上死耗子發展起來的。但那時也因為競爭者少,沒有中國、印度,這麼做當然會贏,但以前這套早就行不通了,林宗弘指出,台灣已不處在八○年代完美的情況,經濟體穩定、成熟了,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不比從前,「以為只要吃了過期的靈丹妙藥,經濟就回到成長百分之六至八」,但已是不可能的事。
對此,經濟社會學者對「經濟奇蹟」展開批判,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解讀,台灣從前是非知識導向,當年有歷史政治上的特殊結構,美日把技術傳給台灣,造就當時的發展;但現在都不同了。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台灣過去政府推石化產業、半導體產業都成功,但兩兆雙星、生技產業發展不成功,除了沒有一定水準的產出、時間點不對之外,也和人才外流、低薪有關。
(二)台灣經濟早就不仰賴中小企業了
以鴻海為例,鴻海的員工規模是豐田的兩倍多,鴻海併購夏普時讓日本人大吃一驚——台灣企業規模竟然到大可以併購上游,這和以前印象不一樣啊!你說鴻海是極端例子?但台灣前十大企業平均員工數達到 20 萬,就算扣掉鴻海,平均也有 10 萬人,企業規模在短短十年內迅速轉變。
這樣變化的影響是影響資本形成,讓資本集中化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我們甚至沒資格說南韓被財團壟斷,因為台灣這20 年來前十大企業集中度高破四成。出口靠大公司,到了 2004、2005 年,台灣中小企業只佔外銷比例的 18%——這些曾經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小企業不是被大企業吃掉,就是本身也大型化了。
(三)持續 15 年的葉克膜經濟讓台灣勞工輸慘了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學者林宗弘在專訪時指出,「中國就是台灣經濟的葉克膜,不依賴不行,依賴也不行。」過去台灣企業看上大陸低廉勞動力,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這讓現在台灣前五百大集團三分之一產值來自大陸,一部分灌回台灣、GDP「虛胖」,使得台灣實質薪資停滯。
從員工雇用狀況可以看出,台灣企業在海外創造的雇用人數,遠遠超過在台灣。
據《天下雜誌》報導,500 大集團目前在海外的員工數是 250 萬人,可是在國內只雇了150 萬人。現在事後回去看,台灣經歷全球化的過程,應該要有社會安全網,去照顧全球化過程成為輸家的那群人——我們在這部份可能沒有做得很好。
「台灣經濟的葉克膜是中國,接著他們進行體外循環,我們不知道能不能拔管,不用會死,但是拔管也是很大的挑戰」。林宗弘也指出,如果只是沿用海外低廉勞動力生產的舊模式,「新南向只是再換一台葉克膜機器」,將重蹈覆轍,企業產值與本土經濟脫鉤問題依然存在。
(四)專業打不贏血緣,創業維艱——越來越多台灣人覺得自己是「工人」
台灣過往比較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倚賴大企業家族,給了優惠,換得忠誠。延續到了 90 年代經濟該轉型時,因既有的規模經濟優勢,在轉型過程中依舊可以持續擴張,這種強況即使遇到政黨輪替也很難撼動——高階經理人最後一定會遇到瓶頸,專業經理人反正就是不敵富二代,接班是血緣決定的。
那不如創業吧?有個門檻是目前創業者難以跨越的現實。
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所有公司登記平均資本額高達 3400 萬,要能存活下來的,非得要有 3000 多萬的資本。這迅速成為創業門檻,馬上成為社會流動、階級的問題。這也讓台灣雇主人數比例下滑,使得老闆越來越少,資本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多人當受雇者,向下流動的趨勢明顯,激發整體台灣社會的階級意識。
據中研院調查,越來越多台灣人認為自己不是中產階級,甚至有 4 成民眾認為自己是工人,,中產階級現在從45%萎縮到27%,自以為是中下階級的比例也在上升,從15%到22%。專家指出,主要的問題不只在所得分配不均,更是財富分配不均。
台灣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1. 提高富人稅 把錢投資在創新
中研院學者建議:一定要恢復稅基、提高富人稅。
目前台灣租稅負擔率(政府稅收佔 GDP 比例)只有約 12%,遠低於 OECD 國家平均近 35%,也就是說如果不恢復稅基,很多投資都不能做,連基礎建設更新都有困難。
再者,要想辦法把每一筆稅收,引進到產業創新裡面去,而不是純福利的淨支出。打個比方,為了面對社會高齡化,你要把錢放在 AI 機器人產業,還是看護工?學者也強調,台灣不可能快速就能變成北歐、變成誰,何況不一定能成功移植別人政策,但一定要思考如何在擴大國家福利的過程中,同時考慮提供創新的機會,讓廠商也加入。
2. 追求健康老化
「我們是中年的經濟體,要維持體能,健康老化。」林宗弘等中研院學者建議政府「認清現實」,就像職業球員年紀大就要退役,以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現在應該追求的是「健康老化」,該想的是如何維持未來一、二十年不要陷入衰退的陷阱。
既然經濟發展已經頂到創新的界線上,就不要再回頭依賴過去的藥方,中研院學者也建議政府必須調整體制,重新掌握數據資訊,以避免資源錯置,儘管這需要花三五年調整,但只要台灣動作快,就會贏過鄰居,因為大家都在比「誰能健康老化」。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推薦閱讀
台灣靠近中國是一種幸運!我們的民主與經濟奇蹟,就是靠「中國壓力」衝起來的
過勞死:勞工是台灣經濟奇蹟幕後的無名英雄,但 Who Cares?
30 歲後,我比別人更害怕作夢──夢見那個我不敢生的孩子
參考資料
天下雜誌》台灣經濟大衰敗,這20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
聯合新聞網》中研院學者:台灣面對經濟奇蹟崩潰的時候到了、台灣陷入「葉克膜經濟」 該怎麼辦?
TVBS》中產階級消失中? 4成民眾自認工人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