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直視當代貧窮–《貧困世代》

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台灣 2016 年 15 到 24 歲青少年自殺未遂通報案件攀高到 4800人次,你我都曉得,亞洲青年已經進入貧困世代、厭世代,但「不努力所以沒成果」這種不負責任的標籤還要貼在年輕人身上多久?

《貧困世代》作者藤田孝典繼暢銷書 《下流老人》 後,再回頭檢視即將變成下流老人的「年輕人」,探討這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能否有丁點翻身的機會?以下摘錄本書關於貧困年輕人被社會誤解的偏見內容,接下來列舉的三種說法絕對是年輕人聽到耳朵長繭的「神話」,為什麼這些話以前適用,現在看來不負責任又令人厭世呢?

(責任編輯:余如婕)

青年健康說:健康且充滿活力的神話

你是否也認為年輕人應該健康且充滿精神呢?

其實他們的健康狀態現在正急速受到威脅。特別是在職場受到長時間工時或是壓迫等傷害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更是大量增加。各位是否知道他們所前往的診療科目中,位居榜首的就是精神科以及神經科嗎?而且,這趨勢更是年年上升,絲毫沒有降低的傾向。日本社會正逐漸在侵蝕年輕人的精神。

也因此,年輕人的自殺率也跟著拉高。在各主要先進國家之中,年輕人(十五到三十四歲)的死因第一名就只有日本是自殺,而年輕人的自殺死亡率也是由日本奪冠(圖表 2-1)。我認為,這也代表日本是在世界上最難以讓年輕人生活的國家。統計資料可說是相當誠實地反映出這一點。

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是相當容易讓人葬送性命的惡魔,由於精神障礙而申請職災保險給付以及承認件數的增加更是相當有力的證據(圖表 2-2)。周遭的人對精神疾病的無知也會有所影響。周圍不斷質疑「為什麼那個人不工作?」的眼光,應該也是造成他們自殺的遠因。社會必須盡速正視年輕人承受過度壓力進而引發精神疾病,或是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缺乏支援對策的情況。年輕人已經快被逼到絕境了。

當然,有許多年輕人即使面對不合理的環境還是每天努力工作,但若是那些人失業或是長時間失去工作又會怎麼樣呢?可能會因此成為社會少數派,加上喪失自己的容身之處所產生的失落感等,年輕人的不安應該巨大得超越我們的想像。試著想像那些不幸生病,不得不離開職場的年輕人的心情,他們所抱有的挫折感與不安更是算也算不清。

由於無論是社會體系或職場觀念,都是以年輕人就等於健康這個前提所形成,以致於支援制度一點也不完整。老實說,可以讓年輕人請年假到醫院看病的企業更是相當稀少。關於這一點,我們也收到了許多相關回報。

雖然罹患肉眼難以判斷的疾病患者急速增加,但卻很少人會考慮年輕人的身心狀態,並要求他們去做健康檢查。要是到了四十歲,接受健康檢查的機會也會增加,但對於年輕人心理受創的狀況,頂多只有部份公司會有企業諮詢師協助提供心理諮商,沒有實際的對應處理方針。

我們總認為年輕人就是健康有活力,但這也會讓人一不小心就踏入制式思考的陷阱。或許年輕人們已經不再是健康且充滿活力了。

時代錯誤的神話:「以前還要更辛苦」

「無論什麼時代,年輕人都是辛苦的。」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會說出這種話。

「戰後有一段時間,就連食物都相當匱乏,我還是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想盡辦法努力向上獲得成功。活在現代富裕時代中的年輕人,跟那時候比起來根本一點也不辛苦。」我時常遇到帶著笑容,說出這些話的高齡者。

首先,每個人對於辛苦的標準皆不相同,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問題。若是不設身處地思考,應該沒有人能體會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在年輕時努力過的高齡者,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企圖強迫他人接受「趁年輕時多吃點苦」這種單純且平面的理論。

或許有些突然,但我想在這裡說明「貧困」及「貧窮」的不同。過去或許的確是物質匱乏的貧窮時代。但是,周圍的人們也都處於一樣的狀況之中,即使生活窮困,卻也會隨之形成能夠補足貧窮空洞的人際關係或是連帶感。

也就是說,即使物資匱乏,但人際關係卻相對豐富。比起現代,有更多人藉由自助以及他助等方式獲得了援助。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如何?家人、親戚、鄰居的叔叔、阿姨難道會在他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嗎?有像以前那麼便宜的租屋可以選擇嗎?他們知道年輕人即使在職場上也被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員工,因此難以架構起應有的工作夥伴意識嗎?

事實:出生就決定了命運

在研究年輕人的「困苦」狀況時,「吉尼係數」(所得與資產不平等,相當於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數之一)或是貧困率相對高漲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當貧富差距擴大,也代表貧困人口擴大。實際上依照年齡分類來看相對貧困率,在最近二十年裡,二十到二十四歲男女的貧困率約上升了十%。年輕人的生活貧困狀態跟二十年前相比,已經產生了相當驚人地惡化。

人們根據是否能出生在擁有資產的家庭與否而被分為「得天獨厚的人」與「平庸無奇的人」。而這差距更因為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這種雇用制度而加劇擴大。

也就是說,人生的大致走向都被先天的運氣所決定,與努力與否毫無關係,要擺脫這些命運並非容易。這也代表只要努力就能成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在年輕人之間也有著另一個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即使是同個世代的人,也無法理解或是分擔對方的痛苦。得天獨厚的人從年幼時便就讀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接受了父母相當金額的教育投資。周遭當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他們自然而然都是與跟那些人締結朋友關係。若非他們主動,否則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貧困或是低所得的人或是環境。

另一方面,就如我在第一章所提出的案例,各位已經看到那些面臨驚人困境的家庭狀況,「平庸無奇的人」則必須一輩子面對那些缺陷。

而在同個職場分別存在著正職及非正職員工。即使他們的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大大不同。這麼一來,工作上便難以產生團結意識,進而相互協調達成目標。正職勞工也沒有多餘心力拔擢非正職員工,整體構造本身就相當難以改變。根本無法達成同工同酬的狀況。

在社會構造上,即使從一開始就身處於無法努力的環境,或是即使努力也沒有回報的環境中,沒有金錢及資產的年輕人還是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自責。而過時的想法卻認為目前擁有金錢或資產的人都是單純依靠努力才獲得如此成果。這只會更加強化這一類的悲劇。

兒童的相對貧困率為十六.三%(二○一二年),若是原生家庭為貧窮所苦,兒童就無法獲得充分的教育資源,不得不放棄就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的機會。貧困或階級差距簡直已經完全固定化,且不斷地再製。日本已經急速失去了只要依靠努力或實力就能獲得成功的公正以及平等。

我認為有必要讓年輕人都能踩上「相同的起跑線」,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努力及實力。而依據原生家庭的所得多寡,教育資源的份量來決定孩子們的就讀學校或是未來,更是一大錯誤。

努力至上主義說:「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

如同前方所述,現代社會即使拚命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回報。非正式雇用的員工無論多麼努力,還是有相當大量的年輕人無法轉為正職員工。社會無視了整個企業的經營與社會的存續,究竟有多麼依靠非正式雇用員工的力量或經驗,依舊只將他們當作「機器中的螺絲釘」一般對待。

企業就像是認為還有許多隨時可以替換的人存在似的,一點也不重視自己的員工,也不願意讓他們轉為正職。雖然雇用人數不斷增加,但卻只有非正式雇用人數直線上升,這種不穩定的雇用方式簡直是不受限制地瘋狂增加。究竟該削減多少人事費用也成為了企業的目標之一,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已經劣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若是將這種工作環境置之不顧,卻一味要求年輕人拚命努力是否過於殘酷?比方說倍受創業者推崇,相當有名的京瓷、第二電電(現為 KDDI)的創業者稻盛和夫先生說:「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要正確預知未來就必須努力,因為將來就位於今天的延長線上。」

但這種想法,在這時代還能通用嗎?我在這裡必須指出,正是這種信奉努力至上主義的社會才會將年輕人逼入了絕境。在企業經營者中有許多人像稻盛先生那樣,以自己的成功體驗為根據,進而強力推崇努力至上主義。

當然,我絕不是認為努力是非必要的。我深信努力分為「有所回報的努力」以及「沒有回報的努力」這兩種。若是不先說明努力分為這兩種,就將一切都歸類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話,簡直可說是落後,甚至毫無責任感的說法。

請各位想像這種打工內容。

在工廠中一天八小時,一一檢查輸送帶上送來的紅豆麵包有無異常,再灑上白芝麻,整個工作時間就像這樣一個又一個地不斷灑上白芝麻——由於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機械式工作,公司便聘用低薪且非正式雇用的打工人員來負責。由於這是項不需要熟練度的簡單工作,工作內容是否真對員工的個人成長、專門技術以及未來生活的安定有多少益處?無論怎麼努力,依然還是只有最低時薪,每天也只能不斷重複那些工作。

在這情況下,究竟該怎麼樣找出對未來的展望?該怎麼樣才能脫離窮忙狀況?對於這樣的勞工,真的有人還能說出:「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這種話嗎?

事實:無法全心投入的工作

從事不需要熟練技術且單純工作的非正式雇用員工,也很容易辭職。由於他們無法看見自己未來的發展性,生活也不穩定,再加上工作的取代性高,更無法喜歡自己的工作,更別提能否產生歸屬感。也就是說,認為這份工作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回報,更無法提昇自己的能力。這一類工作的非正式雇用人數更是逐漸增加。

前面曾提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說過:「為了獲得真正的成功,產生偉大的成果,首先必須先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對於這想法,我認為那正是因為他活在過去美好的時代。能讓人全心投入的工作應該並非只為了賺錢,而是能產生成就感,充滿創造性,能或多或少發揮自我個性的工作才對吧?更能因為這份工作而建立起個人的自信心或受社會肯定的意識,進而逐漸產生自信或是身為社會人士的自覺。

簡單來說,無法讓人全心投入的工作環境逐漸增加。我在此想再次強調,無視這些惡劣工作環境,認為只要努力就能獲得相對回報的「童話」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環境了。希望大眾能夠先正視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後,再冷靜地看待前人的名言。也就是說,因為時代不同,希望各位不要被那些過去時代的經驗所迷惑。

可惜的是,我們從那些高度經濟成長期的領頭企業經營者的名言中所學到的教訓,都已經過時了。由於雇用環境過度惡化,能夠預見理想、夢想以及未來,進而從事有所回報的工作的年輕人實在相當稀少。正因此,我們才有必要重新整頓出無論努力是否能獲得回報,都至少能夠過著普通生活的勞動環境。

也就是說,即使不需全心投入工作,不需要過度努力,員工都應該能過著普通的生活。對現代經營者來說這原本應該是基本觀念,但現在卻以那些黑心企業領頭,要求員工付出過度的努力。在就職時,那些企業總是會畫大餅讓員工懷抱著「夢想」,但最後員工多都會在數年內離職。但也因為曾有過夢想,在離職或是調職時的挫折感也更加沉重。

在此我必須強調,貧困世代的人們必須冷靜地評斷,自己目前的工作是否真的值得自己付出努力。

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學生們經過重重努力後從大學畢業準備進入職場時,必須暴露在比過去還要更加嚴格的審視眼光之中。即使努力求職,也無法如願以償地進入自己理想的職場或工作型態。這也是理所當然,畢竟多數人所尋求,名為穩定工作的「椅子」已經大幅減少了。

為了尋找那些椅子,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不斷鼓勵自己努力求職。而無法坐上那些椅子的人就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在精神上陷入困境。

請各位回想一九六○年代開始的高度經濟成長期,那時候的企業會像現在這樣,要求年輕人拚死拚活地努力嗎?那時候大多年輕人不都能進入正常公司,並在制定好的研修體制中學習成長嗎?那時候也相當重視年輕人的潛力,給予適當福利並協助他們成家立業。但這些現在全都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現在正生活在勞工價值大幅降低的社會之中。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 《貧困世代》,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ounselling , CC Licensed)

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台灣高達 89% 年輕人待業中——失業是大環境造成,這藉口要繼續用一百年嗎?
【永遠都存不到錢】年輕人不管多努力都不會加薪,起床想到上班就好想死
年輕就該努力耐操?女大生過勞離職還遭索賠 59 萬,整個社會都在用漂亮話騙取新鮮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