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新政治——科技部長要如何打破學術象牙塔?
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videos/vb.866920619990655/1881665688516138/?type=2&theater
台灣論文產量很驚人,但在這些教授埋頭寫著乏人問津的學術報告時,我們的產業卻時常在喊缺人才、缺創意——但難道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嗎?
因此《BO 》邀請了科技部長陳良基,聊聊台灣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包含:
1. 台灣學術圈和產業界脫節的現況和問題在哪裡?
2.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麻省理工的「產學合作」制度說起
3. 科技部要如何在台灣實踐「產學合作」?關於「國際產學聯盟」
4. 從實際層面探討:怎麼實踐、和過去哪裡不同?
大家都知道創新很重要,但台灣要怎麼擁有創新能力?
這些年來臺灣人總看著新聞感慨國外不斷有突破性的發現、革命性的發明,而臺灣不缺乏人才卻似乎追趕不上那份腳步、少了「創新創業」的能量。
可是「創新」這個詞彙說久了彷彿就變成一種口號:聽起來響亮,但毫無實際上的作為——那究竟要如何讓台灣擁有「創新能力」?
科技部部長比喻,就像農耕裡面土壤是個重要的根基,創新也不是用一句話就能做到的,而是一個行動。
而「創新」培育稻子,從土壤的健康、維護,到翻土播種都是整個生態循環的一部分,而為了培育出豐厚的「創新」果實,我們就必須創造出這樣的「創新生態系」。
部長提出了簡單的循環理念:
♦ 探索,滿足科學的好奇心——學術界研究新事物的動能。
♦ 發展,研發相關技術驗證理念——開始讓想像中的理念變成真實可行的技術。
♦ 推廣,概念性驗證——讓技術拓展到產業界,驗證這項知識在實務上是否可行、甚至產生收益。
♦ 商業化,大量生產——讓這項知識與技術造福社會,也替產業獲得收益再回饋收益給學術界。
而透過這些過程,就能讓學術和產業成為正向的循環!

(本圖片為科技部提供)
學術界和產業界究竟要怎麼合作?從麻省理工經驗說起
但相信待過,或正在學術圈的人,一定能理解在學術界裡必須不斷寫論文、投期刊、登上一定比例的國際期刊才能夠被認可,這樣過程有多煎熬。要有餘力去理解「產業界的需求」是很困難的事情。
現行這樣藉由論文等等方式賺取「點數」的制度,它的原創精神是對的,因為可以有效讓具有研究能量和優秀研究成果的學者獲得更多資源,卻也很容易讓學者被這樣的制度綁架。
就像陳良基部長還在台大時,就曾經和尚未升等的學者們討論過樣的問題。部長舉例,社會不會明白你的「位階」是教授、副教授還是助理教授,而是希望你能帶出優秀的後進,甚至對社會做出貢獻、解決社會問題。如果是只是為了投稿、賺點數,也不能夠對社會有幫助、被看見,那麼浪費生命在這裡做什麼呢?
當學術與產業接軌,透過了解產業界的需求和面對實務上的問題,解決這些社會期待的問題後,也相對應的就能提升論文的價值,獲得相對應的收益,這不是更有意義嗎?
不過,研究仍然是學術界的天職,學者們也不可能一天到晚有空和業界做接洽,究竟該怎麼實踐這個理想?部長就說明了自己曾經參訪美國麻省理工發現的優秀做法。
當他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一次遇到了一場「產學合作」研討會,讓產業和學術界直接進行交流,討論最前端的技術知識和社會最迫切問題。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更成立媒合辦公室,直接介紹業界的人和同樣專業的教授接洽,所以可以更直接地讓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產生化學變化。
透過業界投入經費到學界,可以讓學界業界間產生正向的循環。學界會了解業界最希望取得的尖端目標是什麼,進而研發爭取機會;業界也會精打細算去檢視透過學界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技術、甚至送專業人才進去學習賺取經驗,彼此互相成長。
那台灣究竟該怎麼做?科技部用「國際產學聯盟」點燃創新之火
為了讓台灣也能夠實現,因此最近科技部成立了「國際產學聯盟」,參考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驗,讓學術成果可以商品化。
因此科技部計畫在未來4年中,要帶動業界投入 40 億元進入學界、培育 4000 個以上的人才,實際上的政策執行和經費使用規劃如下圖:

(本圖片為科技部提供)
部長發現,不論英國美國甚至捷克的大學都用了類似的方式進行產學合作,而台灣不善於串聯,已經落後太多。
而麻省理工為了讓計畫能夠順利進行,就發展了「會員制度」,讓業界支付會費(經費)之後,就能隨時直接到學校去取得最尖端的技術授權,甚至送工程師進去一起完成計畫。(也就是和上回科技部提出的「送博士到國外去」有關,讓台灣人才可以到最前端的實驗室去學習。)
透過業界投入經費到學界,可以讓學界業界間產生正向的循環。學界也會了解業界最希望取得的尖端目標是什麼,進而研發爭取機會;業界也會精打細算去檢視透過學界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技術、甚至送專業人才進去學習賺取經驗,彼此互相成長。
而如果企業不花錢也就不會在乎與學界合作的實際收益,若學界沒有獲得任何好處也不會願意交出最尖端的技術、應付就好。
而以麻省理工為例,企業一年就必須繳交 25 萬美金( 750 萬台幣)的會費給產學合作的研究室,這樣的研究經費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台大一年的經費了,何況台大擁有的是 2000 名教授,而一個產學研究室僅有幾十位教授而已。
而為了實現這個計畫,才會由科技部先提供 6.5 億元,讓學校有辦法先建立「產學合作」的媒合辦公室,讓計畫能夠進行。科技部也會邀請國外實際執行的人來台灣分享經驗,讓這項計畫可以更加良好的運行。
此外,科技部也鼓勵學校能夠和至少一家國際大企業合作,也開放各校依照自己研究室的特色去選定企業、訂定會費的價格,不需要妄自菲薄。學校在開放業界人才進來學習時,也保有調整薪資、選擇較積極人才的彈性,提高學界參與的意願。
給台灣一次改變的機會,讓「創新」成為產業進步的原動力
台灣科技產業的研發經費大約是五千億,其中一千億來自政府,四千億則是來自產業本身,能不能讓至少 10 % 的產業經費流入學界,讓學界一起帶動這份科技創新能量。
也許一開始投入的教授不多,配合前瞻計畫,應該可以達成 40 億元的產業投入學術界、培育出 4000 名年輕人才的目標。
而台灣在科技產業因為只能侷限於現有的產業結構(電子業),也因此使得創新能量侷限在此。而透過這次「產學合作」,也就可以順勢拓展台灣科技的佈局到其他的產業之上,例如人工智慧等等。
也因此,台灣在這些年來科技創新上動能的不足,或許就能透過這次的改變獲得緩解。我們也不能忘記學校的學生有大幅比例仍然必須投入職場,除了學術熱情,也希望能夠用產學合作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定位和價值,甚至有機會畢業後進入合作的企業工作,對於未來求職有極大的幫助。
而這個計畫政府也不會無條件投入資金給學校,而是經過幾年之後,就會持續轉移到不同學校,讓這個理念更加普及,並間接迫使學校和產業界必須讓產學合作的合作模式能夠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也讓這個體系健全。
當然許多人也會擔心這次計畫失敗,雖然未必能保證計畫能百分之百成功,但透過這次的嘗試,不論成敗都是改變台灣的一次契機。
推薦閱讀文章閱讀:
唸 PhD 就像關在象牙塔,唸完我只想馬上離開學術圈
從論文造假看學術圈腐敗──全世界只有台灣是「底層自殺」、上級不用負責
台灣教授的沉痛告白:學術論文淪為計算身價的標準,沒有得到認證你就什麼都不是
大學教授為何成為學術海盜?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