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了解這個專業:台灣教練這樣帶選手】

台啤總教練周俊三給球員的要求是這樣的:「跑 3200 公尺我想這很普通,年輕球員就該這樣,我還打算增加強度!」、「我們主力都偏年輕,年輕球員沒有疲勞期的。」

台灣的環境很尷尬,嚷嚷尊重專業的同時,卻還有人以為年輕人就是一具具新鮮的肉體,怎麼操都沒事,忽略年輕選手的職業生涯,也以此作為自己不夠專業的藉口。為什麼不能用科學、理性的方法評估選手受訓的環境、方法呢?最後台灣的年輕人會不會得為了教練的不專業,折損職業生涯、無法成為專業人才?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linu3to
嗨,各位版友大家好,我是一直喜歡著籃球的睡寶,以前,籃球是工作的一部分,現在工作是籃球的一部份。前幾天就看完這系列的文章了,很多言論看了實在令人吐血。打完了自己的內容存了起來,隔了幾天平復了一下心情,對文章做了一下修飾(笑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這個系列的粗淺看法。那就先從原文的這句話開始吧。

【問題一】周俊三:我們主力都偏年輕,年輕球員沒有疲勞期的。

有版友說,不要為了酸而酸,老實說我也不是要描述什麼戰技術方面的概念,我不是要評論這個部分。也有鄉民說,也許周教練只是要表達:「年輕球員不要怕辛苦。」的概念,怎麼就會批評周說沒有「訓練週期」的概念?

老實說,他應該真的沒有!

一、很少教練有「訓練週期」的專業概念

就我所知,多數的戰技術教練都沒有這樣的專業,不只台灣是這樣,台灣一般人或是很多鄉民很推崇的美國教練,就我認識的幾個國外戰技術教練,其實這部分的專業他們也不一定有。

但重點在於,真正專業的運動團隊,總教練只需要有大概的概念,並且信任專業(他的體能教練)就好。我問過很多教練,它們知不知道訓練週期化的概念?他們想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靠近比賽少練一點或是前一天完全休息。

@@!但這樣就是週期化的身體調整嗎?有聽過或學過基本週期化訓練概念的人應該都知道不是。何況是台灣最高端的競技運動這樣處理就可以?當然不是。

所謂週期化訓練,建立在一個前提,那就是,事實上每個體能訓練都能被單元化,每個單元對於身體造成的壓力,從體循環壓力到生理能量代謝壓力,現在醫學這麼發達,其實都是可以被測試的,而且也不難,平常練習就做得到。(運動科學,某種層面來說,其實就是受益於醫學的進展。)

到選手自覺評估,並且將訓練過程中大量的數據,對應回它們體能測驗的數據去作量尺評估,也就是所謂的「量化」。計算出來小周期(周)到中週期(月),要練多少?要有多少強度?這都是可以被規劃的。

附註:台灣國家隊不太會用到大週期(年)的專業能力,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太會有超過以年為單位的培訓計畫體制,所以說,以上這些能力其實都需要有相當的生理基礎與實務經驗,一個好的戰技術教練,其實相當不容易,已經有非常多的事務要處理。

舉凡:訓練規劃、影片剪輯、戰術設計、主持教練團會議等等,怎麼可能還有閒暇慢慢處理體能這些事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專業團隊,都會把這個部分,交給競技體能教練去處理!?!

二、錯誤迷思:訓練強度=球員「痛苦」程度

再來就是他所謂的「增加強度」,其實就我跟很多教練聊天的經驗,他們所謂的「強度」=看起來的「痛苦」程度。但運動科學不是這樣做的,運動科學必須非常明確地去調整某些變因。

所以說,對我們而言,跑步類型的訓練所謂的強度:

強度=速度
跑的距離、跑的時間=訓練量

不過這也只有身為體能教練才會計較這些定義,總教練懶得鳥,也不需要知道得這麼詳細。

重點小結:台灣很多教練,並不願意相信專業,這才是問題所在。他以為他這樣就是對的,但實際上,卻依然用落後世界20、30年的概念在訓練台灣頂尖運動員。

【問題二】周俊三:跑 3200 公尺叫做強度嗎?我想這很普通,年輕球員就該這樣,我還打算增加強度!

以下整理常見網友迷思:

一、「有打過球隊的就知道,3200 是基本吧」

除此之外,還有這些言論:「體能分這麼多項目,跑 3200 視為體能訓練的代表,這樣的觀念和西瓜教練差不多啦」、「體能非常重要,不然打到第三節就會看到,球員體力明顯下降」、「本魯去年才開始練跑,3200 公尺 13.5 分,對有在跑步的人,真的沒很難我都可以了」

看到「體能分這麼多項目」這樣的留言真感動 QQ,可見體能訓練需要兼顧「速度」、「力量」、「耐力」這樣的基本概念,還是有人知道的。當然在這三個架構下又能細分出不同的內容,像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耐力,就又能分成有氧耐力、無氧耐力這樣,速度、力量這些元素也能繼續細分下去。

體能很重要,沒錯,但台灣的籃球員會打到第三節明顯下降,絕對不是因為他跑步不夠,或是沒跑步,懂?

你們討論的這篇文章,周所帶的隊伍球員雖然年輕,但以前也多數是甲組球員,他們一路上來,跑的步、做過的衝刺,以台灣大部分隊伍的訓練量跟模式來看,拿去跟世界比也是多到靠杯,不是你在這裡鍵盤打一打說 3200 也沒多難、3200 是基本,這樣就說得過去的。

我換個角度來說,國家隊伍就是要做最合理,而且更高強度的訓練吧,不然還算是國家隊?他們一路上來都已經跑的那麼多,還會輕而易舉被你們這種鍵盤鄉民嘴砲說體能不夠,顯然光跑這種你們所謂的「很基本」的 3200 系列,連你們自謙「本魯」都跑得到的這種體能單元,他X的,怎麼會有效?

二、「如果一個球員只有爆發力沒體力,他能打幾分鐘?」

純粹這樣跑 3200 不會有你說的那種耐力啦!但是籃球員需不需要慢跑?其實需要,為什麼?就目前研究來看,還真找不到一個完全可以取代慢跑的訓練方式。他可以改善有氧的能力,我知道說這句話大家又要吵起來了⋯

說什麼 HIIT 也行,很多文獻都說可以改善最大攝氧量、乳酸閾值等等。為什麼非得要慢跑?傷害膝蓋巴拉巴拉,你還不也是土炮的概念?

但我要說的是,你說的這個我都明白,但你發現一個訓練方法,可以改善最大攝氧量、可以改善乳酸閾值,但你有沒有更深入地去探討,你是停留在 Performance 的階段?還是這個訓練方法,改善了人體的什麼生理機制?

HIIT 的訓練主要是激活細胞內很多蛋白酶的能力,但對於粒線體這個參與有氧能量的重要構造的效果,研究目前卻沒有共識。但我們知道的是,慢跑,的確可以有效達到提升粒線體密度的能力。

事實上啦,他們跑完也不會太輕鬆,至少只要你是人,你一定會心跳加快,這就不是很舒服的一件事,但是他們要跑到也真的不是太難的事情。

所以這邊,我認為真正要討論的問題應該是「有沒有需要跑這樣的訓練內容?」我贊同你們說,國家隊(或者說真正的競技選手)就是要操,但,操,也要操出效果吧?

你們體能這麼棒,應該就知道,光是跑步,你的耐力也是會出現瓶頸不是嗎?顯然這樣瞎跑是沒有用的!

三、「為什麼認定跑 3200 沒有科學計算,難道新聞還要跟你報備這些?」

相信我,純粹是因為 3200 可以被 400 的操場整除而已,但 3000 無法整除。

起點在哪,終點在哪,比較方便,對教練和球員都是。跑完馬上可以拿到水喝、馬上拿到毛巾擦汗等等,不用走到整個操場的對面才拿的到。

四、「講那麼多幹嘛 3200 就是熱身水準而已,你在訓練前不熱身 15 分鐘嗎?」

國內多數隊伍熱身絕對操過 15 分鐘,有在看 HBL 就知道,多的是光熱身就用掉 1 小時的。再來就是也沒有人熱身光跑步就 15 分鐘,哪個正常球類運動員這樣熱身?

然後他媽的熱身水準,會用每秒超過 3.5m 的速度在奔跑 15 分鐘?

熱身真正該做的目的包含:核心溫度提升、關節活動度提升、體感平衡、神經激活、專項動作,好的教練還要做包含熱身總量控制、能量壓力判讀。

五、教練把以前當球員的那套,搬來繼續操下一代球員

網友討論如下:「感覺籃球的心率比較適合 400 吧?」、「籃球要的是速耐力,還在那邊 3200」

你們兩位說的,都是屬於速耐力的訓練方式。看到這個我就賭爛,這麼會嘴砲,你拿身家跟我賭啦,如果籃球比賽主要的能量來源,是「速耐力」,我把我身家給你。至少近二十年的研究都顯示不是了,真的是在網路上裝懂兼喇叭都不用錢的。

還是你要跟我說說網路上的文章只是理論,學術歸學術,實務歸實務。沒關係,我今天敢嗆你,我就是手上有足夠的實務數據才敢跟你說啦。

「籃球運動主要的能量系統,就不是速耐力!」我說的,我負責啦。

很多人也許想說我為什麼口氣這麼差、為什麼我這麼氣?因為你們說的練習就是目前台灣國、高中(甚至部分國小)球隊做常做的訓練內容。多常做?

一周練 6 天,可能有3、4天都在跑這種中長距離的間歇訓練,20 趟 400 公尺、10 趟 200,全隊分兩組,一組跑完換下一組這樣跑,你要速耐力,很多基層教練其實也是這麼做的。

拜託,台灣很多教練不只練速耐力,還給你更多。為什麼?因為在台灣運科這樣的概念不是普遍被知道,在他們以前的教練沒接觸到這塊前,他們自己也是被這樣訓練。他們當然繼續這麼做。

你說有沒有效?台灣至少近 20 年都這樣練的,你看有沒有效?體能有多突破?台灣很多體能訓練就是像你們這樣不懂裝懂、不然就是憑感覺,所以才造成選手過度訓練、優秀選手身上重大傷勢、失去熱情提前提開籃球運動的,你知道?你不知道,你只知道在鍵盤打打字嘴砲。

重點小結:台灣基層教練需要學習的出口。什麼叫重大傷勢?十字韌帶斷裂、半月軟骨破裂、肌肉纖維硬化、厭惡訓練的心理狀態,扣掉少部分天生結構問題跟運氣不好的受傷,很多都是教練錯誤的訓練安排造成的?而且上述我說的這些傷勢,透過合理的訓練安排都是可以避免的!

【問題三】網友對籃球員訓練的常見 Q&A

一、「說到科學化訓練方式,就讓我想到之前U18亞青男籃訓練影片,被質疑然後被南山體能教練打臉的案例。」

這件事情我的看法是,「競技體能」不等於「健身」;「健身」不等於「鍵盤酸民」

鍵盤酸民批評 U18 的事件我們就不多說了,不過很多健身教練,巨巨,也批評這件事情。但事實上,練得壯有必要沒錯,我也知道台灣很多巨巨或健身教練的訓練方法,真的很適合「長肌肉」,但我也知道的是,他們練得強度跟量,如果要很有效果,基本上練完也沒辦法練球了。

而且不是當天沒辦法練球,可能隔天也不用練了。如果還有耐力的訓練內容,大概也跑不太出強度。而且每個教練都說他們多屌又多屌,他們能夠把他們練得很壯。據我所知,台灣青年國家隊的隊伍組成之後,通常剩 6~8 周訓練,競技隊伍的重點是要在不影響戰技術練習的情況下,20m 速度要進步、協調要進步、力量要進步、耐力要進步。

你提到的例子,當時他們在國體和南山訓練,重量使用場地最多使用2小時。選手超過16名。不知道有沒有哪一位教練的訓練方法,能夠像他說的,能夠把它們變得很壯,但又滿足以上條件。

我相信:「不只U18的教練想學,台灣每一位教練應該都很想學。」

二、「爆發力專項選手不建議長距離耐力訓練」

承接這個話題我想說說這個部分,理論上跟你說長距離會影響爆發力。但你有沒有把所有相關文獻看清楚,是多長?多少速度跑?一周跑幾次這樣的單元?

其實只要你根據你的選手選擇有效的慢跑速度和時間,但不是馬拉松選手那種動輒一小時以上、5000m 的那種距離,而且一般訓練我們不見得會項研究一樣只針對單個單元對單個能力的效果。重點安排好這些訓練單元的順序,他就不會影響。

三、「所以還是請國外教練吧,至少球員的選手生涯會長一些」

治標不治本,基層運動員的保護,才是國家高端運動強盛的指標。你要把從小就一堆傷的送上去國家隊,不要說請國外教練可以讓他選手生涯延長,你請 Seafood 來大概也不行。

而且基層這麼多隊伍,去哪弄來這麼多國外教練?閣下要出錢贊助嗎?

一個平均未受任何訓練的健康人 平均垂直起跳是 20 英吋左右,但是精英馬拉松選手的平均垂直起跳是 13 英吋,LSD 的訓練的確會造成抑制爆發力。

但你別忘了,你舉的例子是「馬拉松跑者」,事實上慢跑的速度跟量控制得宜,加上其他訓練單元安排的順序合理,慢跑,不會抑制爆發力!

四、黃萬隆也土法煉鋼啊,只是帶隊成績比較好

是阿,你說的這句話其實很恐怖。連台灣 HBL 甲組的強權、常勝教練,都這樣訓練優秀高中生體能的話,那就會導致很多「優秀選手」因為在一個很強的戰技術教練底下,因為錯過了他那個年紀很重要的體能訓練內容。

一樣可以打得不錯,一樣可以贏球,卻使人忘記他其實根本就被練錯了。很有可能使得他只能是「優秀」,無法成為「頂尖」。更會使得「運動科學」的重要性,被一時之間的勝負(雖說是一時之間,但大概也是台灣最被關注的勝負。)所掩蓋。

重點小結:因為大家會認為,勝利才代表一切。但卻不會想到,這些常勝隊伍中,有多少人可以去更高層級?有多少人受了嚴重的傷勢?有多少人有具體的指標判斷他錯過了黃金時期的體能訓練內容?「運動科學」的效果,跟「比賽」成績好壞,本來就不完全正相關。

哀,上次一位版友才跟我說,何必跟酸民認真?How do they know they don’t konw ?

但如果連一般人民對於運動訓練的樣貌都沒有基本的認知,我們怎麼會期待,台灣籃球會好起來?

 (本文經原作者 linu3to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Re: [新聞] 年輕就該操 周俊三:跑3200不叫強度 〉,首圖來源:jeffjuit ,CC liscene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