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逢颱風必吵颱風假,但好像從來沒聽過同是颱風好發區的日本放過颱風假,除了和日本行政區太大,颱風影響不大之外,對日本人來說,聽到颱風假的第一反應 不是羨慕台灣能放假,而是:「工作怎麼辦?」、「你們都不考慮經濟停擺造成的困擾嗎?台灣真誇張。」等。
此外不只颱風假,日本人對出勤有近乎瘋狂的偏執,他們究竟是多不愛放假?讓留學日本、嫁給日本人的部落客用親身經驗告訴你。(責任編輯:余如婕)

圖片來源:flickr
文 / mayi
日本人的「不請假」哲學
兒子沒其他病徵地發微燒,正想聯絡學校請假,日本人爸爸阻止了。發燒請假,已是我這一代為人母的常識,幼稚園也規定發燒不要上學。可是外子就是常常打破我常識的人,有時他的常識更是與我相反的。
我先動之以情:「兒子好像很累,不如讓他休息一天?」外子毫不動搖。再說之以理:「香港的規矩,發燒就應留家休息,那怕只是 0.1 度…」然而爸爸的請假不請假的界線根本不在兒子的體溫,他答得很嚴正:
「只要不是流感、不是傳染病,都應該上學。對兒子來說,有必要讓他知道上學有多重要、上學是他的責任。這是我的結論!」
既然爸爸都如此堅持,此時兒子自己也換好校服,戴了口罩便如常送他上學。
事後我問其他日本人媽媽,日本人其實有沒有請假的準則?她們都答我:「視乎情況決定吧,如果發高燒就當然休息。」微燒呢?「行動自如的話,也應該上學的。」為甚麼?「請假一天,基本上已經放棄了所有獎項啊。沒有考試,老師頒獎都是先看出勤,再看作業、上課表現。」
恍然大悟,原來請假也有文化差異。日本人看重的是出勤,香港人看重的是成績,出發點不同自然對請假有不同見解。我的看法是不影響學習、成績的前提下,請病假是可接受的;而日本人爸爸的看法是出勤之所以重要,因為那是責任的基本。排除限制(包括身體不適、心情不好)勉力做好一件事,是功課。
所以當年在日本求學,落大雨、打風,他們都沒有類似香港「紅、黑雨停課」、「八號風球停課」的規定,大家都自行判斷自己有沒有能力上學。「自行判斷」說就簡單,實際上是自律、自我約束。始終是留學生不想留壞印象,只好一邊默唸袁崇煥的金句(編按:此指粵語「掉哪媽!頂硬上!」),冒着風雨踏單車到校門,下半身濕透終於到校園了,才見看更手寫「天雨關係,休講一天」的告示。
不過既然都到了,就入課室看看,老師竟在,同班的一個韓國男同學、一個美國男同學也在。老師說:「你們真乖。今日如常上課,只是不計出席率而已。」
下課後我問老師,一個瘦削得颱風也吹得起的女士,為何休講也上學?她隨意在電腦搜索出一張照片我看:阪神淡路大震災之後,頹垣敗瓦的背景,身穿西裝的打工仔依然拿着公事包步行上班。他們有的可能喪親、有的房子可能塌了,可是步履依然踏實、平穩、有力。老師說笑:「世界上沒有甚麼能阻止到日本人工作的。」
終於了解日本人那舉世無雙的守時、自律和責任感,是從出勤建立出來的。
(本文經原作者 Mayi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請假的教育〉。首圖來源:Toomore Chiang,CC liscened。)
推薦閱讀
柯文哲要求「颱風假 SOP」是對的!別再讓中央政府放任地方用放假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