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前陣子北一女學生在開學後選擇跳樓的事件?
最近因為國文課本微調,大家開始爭論國文課綱中「文白比例」的問題,但是課綱背後最嚴重的問題卻讓課文即使調整了,也無法解決如今孩子們面對最困難的問題:過勞。
回憶我們過去學習的經驗,是否總是在老師「趕課」的過程中渡過?課綱規定一個學期要教的份量實在是太多,讓老師也只能粗略帶過內容,學生也只能為了考試自己死記硬背。
本文作者羅文嘉身為一位父親,對此感受格外深刻。他最後放棄讓兒子留在升學為重、強調分數至上的大學校,而換到了小學校發現兒子的作業少了泰半,輕鬆多了;升上高中的女兒則自己選擇就讀沒有考試與分數的實驗性學校,對學習產生前所未有的熱情。
如果我們的課綱能夠不再如此咄咄逼人,是否能讓孩子壓力少一點、悲劇也能夠少一點?當然你可以說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就讀實驗性學校、但也因此才更需要改變這件事情不是嗎。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羅文嘉(水牛出版社社長主,曾任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文建會副委)
好吧,就來聊聊高中課綱文言文比例的問題。
這裡不談政治立場、統獨認同問題(關於這點,我的立場是清楚沒有迴避的,但這不是我要談這個問題的切入點)。
我想優先從孩子學習的角度來談。
當今十二年課綱最嚴重的問題,總體來說,文言文比例過多只是其中一項問題。今天,即使文言文比例下修到30%,甚至10%,整個課綱問題就獲得解決了嗎?就不必再被關心、爭辯、或討論了嗎?
文言文比例問題,正是因為放在國家認同議題脈絡來爭論,所以特別被重視。
但是,有多少人關心,我們的孩子在國高中階段,目前的課綱設計內容、份量、主題,根本就超過一個國中生、高中生能夠充分學習、理解的負荷。
所有設計課程大綱的大人,都拼命想把他們覺得重要的東西,放在課綱裡,誰都不能漏,彷彿漏了就對不起民族國家或自己信仰的價值。
結果我們若一一檢視每一科的課綱內容,再對照孩子有的學習時間,與老師有的解說時間,你一點都不難發現,這根本是一場鬧劇。
教科書編寫為了滿足課綱要求,每項主題只能三言兩語、匆匆帶過,多數主題因為其發展脈絡的複雜,豈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但因為只能匆匆帶過,檢測學習成果的方式,就更容易淪為以強行背誦方式來達成。
這樣的學習,即使全部都教了、學了,有何意義?孩子不是真正理解,考試好只是因為會強記。更不要說,把明明有趣的學習科目,搞得孩子毫無主動性與樂趣(這點才是課綱審議者要好好想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有趣的科目、搞的樂趣全無)
我要說的是,罪魁禍首不是第一現場的老師,正是我們的課綱設計。
各科全面減量,才是課綱修正最重要的議題。
從一個國中孩子角度來想,有哪些東西,他現在不需要學,或是有學也不會,會了也不重要,那就別勉強他吧。
有哪些東西,需要比較多時間慢慢講解、慢慢領悟,這些東西,可以用什麼方式、多少時間,讓老師與教材,在授課時更生動、更被理解,那就給教學者與學習者多點空間吧。
有哪些東西,也許很重要,但不是這個階段相對最重要,何不讓更長的學習時間來消化,不必非得壓縮在這十二年一一達成,何不放慢點腳步,大家都會好過點。
家裡有國中、高中生的家長,就會明嘹我所講的,我們的孩子,現在面臨的課業壓力、考試掛帥,比以前更沈重、可怕。
他們投入的時間、精力、青春,如果用來做真正有用的學習不是更好嗎?結果,多數人沒有辦法,因為體制就是這樣,只能無奈接受、或是用極為微弱的方式抵抗、自力救濟。
有辦法的寧可將孩子送去國外學校,或是私立學校的國際班,總之,管你有無國文或文言文,就是不想被台灣這一套折磨。
但是多數的一般家庭怎麼辦呢?課綱內容不減量,考試導向不轉向,孩子、家長、老師,通通都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想一想這些真正實際的孩子教育問題吧!從孩子角度優先思考,把我們的鄉愁、情懷、愛好、選擇、期待,由我們大人自己承擔,或是另擇戰場好好享受爭論吧!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殺死跳樓北一女學生的,不是她的父母
當 15 歲的北一女學生說出「活著好累、不想長大」——台灣教育還要製造幾個跳樓學生?
【當人生只剩下數字】他花了 7 年跟拍同學,見證了考試如何殺死夢想與熱情
(本文經原作者羅文嘉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