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個預防針給各位:這是一篇要讓死老百姓對「稅改」有 87% 認知的文章。
要開始囉!
前行政院長林全任內最後一項政績,就是推動稅改。林全以財經專業見長,有主計長、財政部長的經驗,他主導的稅改方案確實解決了上班族背太多稅、企業繳太少稅的問題。但仍有幾個難題,待繼任院長賴清德來解決。
9/6 日信傳媒針對稅改議題,專訪中研院院士王平(2014 年中研院發表《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王平是召集人),他說「課稅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若是自己勞力所得的,就課少一點;若是坐享其成的,就應該要多課一些。」這是老百姓最關注的點沒錯,但稅改還有更多問題需要全民理解與監督!
王平在專訪中還講到了股利所得稅和公司保留盈餘稅等老百姓可能不太懂的重要東西,雖然後來前行政院政委、經濟學博士朱敬一在個人臉書幫大家整理王平的說法,但笨蛋如我還是不太懂,因此我們再重新消化了一個「終極白話版」,讓《BO》讀者先開始略懂略懂這議題。
中研院專家都贊成降低個人納稅額,提高企業所得稅
受薪階級繳的稅叫「綜合所得稅」(簡稱綜所稅,就是我們這些領人薪水的人要繳的),所得類型包括薪資、股利、執行業務等;而企業所繳的稅則是營利事業所得稅。
先說結論,王平跟朱敬一都同意降低綜所稅、增加營業所得的稅率修改,但都認為「股利所得」部分的修改有問題。(下面會解釋什麼是股利所得)
王平完全支持綜所稅從 45% 降到 40 %。理由很簡單,當國際都在搶人才時,台灣降稅,本土人才才願意留下啊,我們不該懲罰努力工作的台灣人或台灣企業。
王平也支持營所稅從 17% 升到 20%——但這樣會害企業虧損嗎?王平說,早有研究指出較低的營所稅率,沒有辦法增加更多有生產力的投資行為;我的翻譯是:提升營所稅,不會讓企業變得沒有競爭力。
但是關於個人所得稅,有個叫「股利所得」的項目一定還要再改!
小知識:什麼是股利所得
股利所得(Dividend)又稱股息或紅利,是指股份公司從口袋中給股東的部分。股利算是股東投資公司的收益,一般有兩種支付方式,直接拿錢的現金股利(Cash Dividends)和股票股利(Stock Dividends)。
王平提到,稅改政策大方向是對的,但有個缺點是:上面解釋的「股利所得」該如何課稅?
先來說說以前。在稅改之前,股利所得會被劃入綜所稅計算,可是林全稅改後,股利所得被單一抓出來課稅——這會怎樣?原本股利所得併入綜所稅計算時,最高級距稅率是 40%,但是股利所得單獨計算後,依照方案不同,稅率最低可降到 26%,意思就是:靠配股賺錢的人,繳的稅變少了!
朱敬一也認同,他說現行方案將股利所得從綜所稅「分」出來,是很不公平的;他舉例:
甲是辛苦工作的工程師或醫生
乙一出生就從父母那裡收到數 1 億股票(這就是股利所得),不工作都躺著賺
有一天,甲的賺的薪水和乙的股利所得一樣,根據前面說的,甲必須根據綜所稅最高稅率 40% 納稅,但乙根據所得稅率最高 26% 繳稅,硬是比甲少繳了 14% 。
換句話說:
辛苦工作的人,比躺著爽賺的人,繳更多稅!
辛苦工作的人,比躺著爽賺的人,繳更多稅!
辛苦工作的人,比躺著爽賺的人,繳更多稅!
既然有這 bug,為什麼當初要把股利所得抓出來單獨算?
我知道你頭很痛,我們快進到核心了——股利所得會和綜所稅「分家」,是為了解決一個叫做「兩稅合一」的怪毛。
簡單說!會發出股利所得的,通常是「企業」,但公司賺錢的時候已經被要求繳「營業所得稅」,如果還要求股東們因為獲得「股利」再繳一次稅,很機車,所以過去的稅法,就讓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然後繳稅時可以扣掉公司繳過的營所所得稅。
但怎麼扣?要全扣、還是只扣一半?由於算法太複雜,很多股東都繳稅繳到和老闆吵架,所以林全稅改,把股利所得單獨抓出來計算,解決兩稅合一的問題。但你讀過上面甲乙的故事,就會發現這樣改還是有「不公平」的 bug。
王平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就建議:『領到股利的人就像是「儲蓄」,不管是股票還是公債的收入,都跟儲蓄生成的利息沒有太大差異,在這樣的原則之下,把目前的儲蓄特別扣除額27萬和定額股利所得扣抵額合併,再去計算總共可以扣除多少,這是最公平的方法,等於全國約9成的家戶都不會受影響。』
小知識:免稅額度,利息所得是什麼?
免稅額度是就是繳稅的時候,政府因為各種原因給出的減稅優惠。利息所得其實就是錢存在銀行所生的利息,在繳交個人稅時也會併入所得計算。
換句話說,如果能把他們利息所得和股利所的合併一起算免稅額,不僅不用再為「股利所得」生一個新規範,也可以解決前面甲和乙的故事糾紛:股利所得單獨算,怎麼讓富人繳更少稅?
對開公司的老闆來說,你得懂「保留盈餘趴數」對你有什麼影響
好,講完個人綜所稅的 bug 後,換企業相關稅的 bug。
王平提了一個叫「保留盈餘」的東西,這保留盈餘就像一個撲滿,每當公司結帳後發現有賺錢時,就會把多賺的歸到保留盈餘裡;如果沒賺錢,保留盈餘就會變少。然後,政府會針對保留盈餘抽稅。
王平認為,稅改方案將公司保留盈餘稅從 10% 降到 5%,雖然會增加外國公司來台灣投資意願,但卻可能會造成員工領不到高薪。雖然專訪文中沒有多做解釋,但我們的推測是隨著被抽稅的金額下降,公司就會傾向將更多的錢留在撲滿,自然能發給員工的薪水就變少了。
王平認為較好的方式是透過研究,設定保留盈餘的「標準」,超出標準的部分再課稅,但稅率用高於營所稅、低於綜所稅最高級距(參考綜所稅的累進稅制)。
總體而言,王平、朱敬一給予此次稅改正面評價,但他認為在調整完「股利所得」和「保留盈餘」後,稅改才算完成——我再偷塞一個知識給你,股利所得跟綜所稅分家,這個專業說法叫做:股利分離課稅,所以之後看這個詞,你應該就懂了。
所以說囉,賴清德上任後首要面對的難題,就是接手林全推出的稅改方案。台灣是一個負債累累的國家,2016 年監察院發布的公共債務調查報告就指出,中央政府累積債務高達 5 兆 2769 億元,舉債瀕臨法定上限。既然賴院長誓言上任後要用「拚經濟」,那麼搞好稅制改革,當然會是他的首要任務。
稅制改革是浩大工程,好在先行的林全已經做好一半,中研院也在 2014 年推出了多達百頁的建議書;朱敬一、王平等經濟學專家也都紛紛提出建言,要怎麼讓稅改方案完善,就看賴神有多少魄力了。
(本文提供合作單位轉載,首圖來源:CafeCredit.com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投稿】稅改讓社會公平?攤開財政部新推出的方案,竟比國民黨時期更圖利富人
富人抗拒課稅、藍綠抗拒稅改,台灣的分配正義就是「不分配」
稅制改革方案今天即將公布,林全提出的解方能讓他圓滿畢業嗎?
本文資料來源:
信傳媒:稅改》中研院士王平:勞力所得少課 「坐享其成」的應多課一些
風傳媒:朱敬一專訪》「掀起99%與1%的戰爭」股利分離課稅 等於幫大富豪減稅
風傳媒:稅改方案違反「公平原則」 朱敬一:不能接受,也呑不下去明顯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