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直視當代貧窮–《貧困世代》

主計處統計,30歲以下失業人口超過20萬人,佔全台失業人口近一半,而根據人力銀行調查,高達89%的年輕人在待業中。

你跟我都曉得,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是大環境影響,但這藉口難道要繼續用一百年?

《貧困世代》作者藤田孝典繼暢銷書《下流老人》後,再回頭檢視即將變成下流老人的「年輕人」,探討這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能否有丁點翻身的機會……以下摘錄本書關於貧困年輕人被社會誤解的偏見內容。(責任編輯:鄒家彥)

書名:《貧困世代》

作者:藤田孝典(暢銷書《下流老人》作者)

出版社:高寶書版

 

 

「年輕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這句話是屁

當我在進行年輕人的支援活動時,時常聽到這些話。「為什麼還這麼年輕卻不工作?」、「為什麼會陷入那種狀態?」、「難道不是只想偷懶而已嗎?」、「要是幫助他們,難道不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嗎?」等等。

簡單說,人們對「真的有必要援助年輕人嗎?」感到疑問。這也可以證明到現在大多數的人們還是不了解年輕人們所處的困境。

這些指責全都是誤解。就讓我來證明「年輕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這些主張根本就毫無意義吧。

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是啊,但錢就是超少

首先,年輕人只要工作就能自立,只要工作就能擁有一般生活的神話,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大眾心裡。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酬勞,更能藉由薪水獲得普通生活。

為了獲得薪水,年輕人必須煩惱要進入怎麼樣的職場,該怎麼樣累積自己的工作資歷。除此之外,也會因為社會壓力而煩惱是否該選擇安定的工作。也因為如此,在求職潮中最受歡迎的是部份上市公司,或是公務員。

但能夠進入上市公司或是成為公務員的人當然只是一小部份,現實情況根本無法讓所有人都能進入足以拿到正常薪水的職業。

事實上,即使努力工作卻也無法獲得相應薪水的工作也逐漸增加。而且,那些工作大多為非正式雇用,由於不是終身雇用,也就形成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也有許多工作沒有獎金或是福利,就算認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會變得優渥。這就是目前勞動市場正出現的問題。也就是逐漸受到大眾注意的「窮忙問題」,即使努力工作還是只能處於貧困狀態。

這並非當事人只有低學歷,或是溝通能力低落所造成的問題。而是就算大學畢業後正常工作,也難以維持生計的狀況急速增加。

年輕人苦哈哈的生活,是企業中的大人製造的!

勞動社會學者木下武男先生認為這些年輕人的雇用問題是,「經濟界與企業們將年輕人從日本特有的工作系統中排除,也就等於犧牲這些年輕人,自己卻繼續躲在這些工作系統之中。」(《年輕人的逆襲:從窮忙到工會》,旬報社)。也就是說,他認為經濟界或企業們是故意讓年輕人的雇用制度產生崩壞。正如勞動社會學者所言,年輕人就算認真工作卻依舊「困苦」的狀況是大人們製造出來的。

黑心企業的盛行更加重年輕人的困苦。雖然只是想普通地工作卻無法如願,反而在短時間被公司消耗殆盡。因為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最後無法工作的例子也相當多。所以說,「只要工作就能生活」這種「勞動萬能說」已經不能通用了。

另外,主張這些勞動萬能說的人,大多認為沒有工作或是不願意工作的年輕人都只是因為怠惰。也因為如此,他們為了讓年輕人能夠盡快工作,甚至還會說出「只要不挑怎麼會沒工作?」這種話來強迫年輕人工作。即使被他們逼迫的年輕人最後只能選擇黑心企業工作……

有部份的年輕人被迫受到非正式雇用或是長年在黑心企業賣命後,深深體會到「那些工作到頭來都沒有回報」,而決定今後不再重蹈覆轍。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想要好好選擇工作職場。這並不是什麼奢侈的要求吧?由於無法安心工作的職場不斷增加,會出現對工作失去動力的年輕人也是無可厚非。而關於這點,我非對他們強調不可的就是,千萬不要不挑就隨便選擇工作。

對黑心企業說不!不然勞動環境永遠不會改善!

若是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也能吸引到勞工,那麼今後勞工待遇就永遠無法獲得改善。在可以安心失業的社會裡,惡劣的勞動環境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不斷增加。在其他社會福利優渥的先進國家中,由於不須依靠薪水也能夠勉強正常生活,於是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會有相應的薪水,惡劣的企業也會被淘汰。正因為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落後,在失業時才會感到煩惱,不得不盡快再次恢復勞動或是回到勞動市場。

比方說,即使辭去了黑心企業的工作,卻因為不立刻工作就無法生活,只好急忙再次就業,而新的公司卻依然還是黑心企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我希望年輕人可以好好選擇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之後再重新就業,也希望就業環境能讓他們產生做好準備的動力。

但勞動市場的劣化剝奪了年輕人的工作欲望。時常都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在煩惱該怎麼選擇職涯,因而考取大量證照,或是不斷閱讀心靈勵志書籍。但說穿了,若是不改變現在的勞動市場,他們的煩惱根本就不會消失。

可憐的「窮忙」年輕人,連家人都無法靠

就算不工作,年輕人們還有父母或祖父母可以依靠,就算在金錢上有困擾,家人應該也會幫忙。這也是一種神話。

但是,家庭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扶助年輕人了。由於家庭的人數縮減,相互扶助的機能已經降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家庭年收也有減少的趨勢,年輕人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光是應付自己的生活應該就相當辛苦了。

我一年約會陪同十幾位因生活貧困而前來諮詢的年輕人一起前往申請生活保護。而全體NPO法人一年則會有超過三百件(!)案例。一旦前往申請生活保護,福祉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就一定會問:「有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

但可惜的是,至今我還沒有遇到任何一個可以依靠家人扶養的案例。即使年輕人的生活相當困苦,卻無法依賴家人。若是可以依賴家人的話,他們根本也不會來NPO或是福祉事務所諮詢吧?

依靠獎學金就讀大學的許多學生,根本就無法期待家人可以負擔學費或是生活費。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在的日本究竟還有多少家庭能夠互相扶持。由於不穩定的勞資雇用方式,薪水、年金減少,物價高漲等等,我認為一般家庭光是維持自己的生計應該都相當辛苦了。

讓貧困年輕人回家靠爸媽,是最不負責的社福政策

而更悲哀的是,甚至有些案例是家庭壓榨自己的孩子。

那就是長期受到虐待,更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充足的養育或教育的年輕人。由於家庭本身缺乏溫暖,對年輕人來說,家庭甚至只是個會給予危害的存在。社會上也有人將這種家長評論為「毒親」。

即使有家人,也無法期待他們能發揮功能。也有的案例是家庭關係本身就容易造成當事人壓力,而要求他們與家人同居或尋求家人援助等行為反而會讓問題更加惡化。比方說,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在老家生活時,對疾病不甚了解的父母不斷催促他們就業,因此產生巨大壓力的諮詢案例更是絡繹不絕。

對他們來說,更是怎麼樣都說不出:「我有家人幫忙,不用擔心生活。」這種話。他們雖然想跟家人分居,卻因為無法維持生計而斷送自由生活的機會。我們也會接受這些年輕人前來諮詢究竟該怎麼樣才好。這也是「無法離開老家生活的年輕人」所持有的煩惱。

無論怎麼說,實際觀察年輕人身邊的環境時,我們必須先假設他們處於難以得到家庭援助的狀況。而也必須討論家庭對於超過二十歲的成年人究竟該幫助到什麼地步才行。在外國即使是有血緣關係,一旦小孩成年便不會像日本這樣提供援助。這是因為雙親只對未成年的孩子有扶養的義務,成人之後的生活或就業則是由政府或社會體系來扶持。我認為今後社會應該捨棄「傷腦筋的時候就依靠家人」這種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概念。

也就是說,傷腦筋時就依靠家人這種論調,相當容易讓家庭負擔起社會福利或社會保障應有的功能。這麼一來,很有可能拉垮整個家庭,更會妨礙社會福利或是社會保障的發展。就這一點看來,家庭扶養說可說是最危險的過時思想。

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年輕人不管多努力都不會加薪,起床想到上班就好想死

那家公司占有了她,從不讓她休假

住在京都鴨川四条大橋底下,他說:「我想工作!」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 《貧困世代》,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Images_of_Mone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