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灣八月碰上大停電,讓大家對台電、中油這樣的國營事業感到不信任。然而問題最大的,其實是年年出包的官股銀行。從兆豐案開始,官股銀行幾乎年年出包,關鍵就是人事任命問題很大。

官員退休下來就能無縫接軌,成為銀行董座爽爽賺,就是公股銀行年年出包的原因。

(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肥貓與他們的產地

距上次大停電已經有十幾年之久的台灣,八月中因為中油的操作失誤加上後續一連串效應,導致全台多處停電。民眾大概不太意外,國營企業做事成效不佳,但也許民眾不知道的是,身為國營事業成員的公股行庫亦不例外。

身為公股銀行,除了自身營運要順利賺錢以外,還得肩負協助政府政策執行。但由於公股內部不嚴謹的稽核、內控機制,在廠商的眼中簡直是一群行動緩慢的待宰肥羊,隨時有機可趁,而民眾的錢,就這樣慢慢的被賠出去…….

「肥貓與他們的產地」整理了從2013年到2017年八大公股行庫的出包紀錄,相當令人驚訝,這些公股幾乎是半年一小包,三年一大包的頻率持續犯錯,而金額一年又比一年還高。

例如我們可以看到聲稱2014年由政府接手後「穩健經營」的彰銀,每年出包金額都是10億起跳,政府效率果然驚人。

近期重大出包事件

蔡英文上任後推動海軍的「國艦國造計畫」,其中獵雷艦得標廠商慶富集團,在 8 月 11 日爆出詐貸案,廠商用假文件向銀行申請貸款,核貸金額總數250億,已經撥出150 億元,而這些受騙銀行,全部都是公股銀行。

近四、五年,出包金額超過50億元的公股銀行,8間就有6間,光是兆豐被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署的單件金融事件金額就超過50億元,等同於台灣政府要蓋 AI 創新中心五年的計畫經費。而這6間中有5間都是不具金融專業的財政部官員退休轉任而來,外行管內行已經成為公股行庫的最大問題。

這五間有財政幫成員擔任董座的銀行:

彰化銀行董事長 張明道(前金管會銀行局局長、財政部金融局副局長)
兆豐銀行董事長 張兆順(政大財政所)
台灣銀行董事長 呂桔誠(前財政部長)(前任董座為現任國民黨立委曾銘宗)
土地銀行董事長 凌忠嫄(前財政部國庫署署長)
第一銀行董事長 蔡慶年(前財政部國庫署署長)

公股運作的最大問題──人事安排

在台灣雖設有旋轉門條款,但是規範的對象是主管機關與下級單位的人事流動,在這些公股行庫,表面上的主管機關為金管會(變成只有金管會官員受限),但實際上財政部能透過持股、人事任命權等手段影響公股營運,而這些退休的財部官員卻能自在的轉任公股行庫,並且從小間換大間,公股換民營,追求更高的薪水。

然而這些財政官僚,對於金融運作的不了解,往往是這些公股難以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再加上政治力的介入,使得這些公股難以完全按照市場運作。

如先前推動民營化的彰銀,卻又因為時任財政部長張盛和的介入之下,透過公權力與委託書的奔走,將經營權搶回公股手上,而協助奔走的吳當傑日後也升官,從財政部退休後,先後擔任土銀及華南董座,待遇更從原本的公務員薪水,變成人人稱羨的銀行高層的肥貓。

解決問題的根源

台灣的公股行庫,往往無法在公家機關與民營機構釐清自身職責,並且經常要不顧市場邏輯,充當政府政策的推手。公股的人事安排中又處處可見政治力介入,更成為酬庸的單位。

解決問題的方法除了限制財政部官員轉任以外,更應該落實民營化,上述幾間儘管政府降低持股,但仍是處於不官不民的泛公股型態,回歸市場機制,政府若需要幫手,應該是與這些已經民營的銀行合作,而非透過公權力來破壞銀行的正常運作。

(本文經投稿作者肥貓與他們的產地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公股不斷出包,到底是哪些人造成的?〉。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Randen Pederson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投稿】不是有內鬼就是洗錢,官銀年年出事氣死人!盤點兆豐案周年官銀超狂出包紀錄
【投稿】超爛報稅系統、彰銀案、兆豐案到底該罵誰?史上存在感最低的財政部長── 許虞哲
【投稿】官銀就是狂!從一銀盜領到兆豐金案,公股銀行九大出包紀錄
掀翻財團底細的立委!黃國昌追永豐金弊案罵金管會包庇,網友:擋人財路難怪會被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