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關注這個議題】

離台灣不遠的南韓其實是核電大國,原本全國共有四座核能發電廠、二十三個反應爐正在運作,核電發電量占總電量的三一%,比台灣一九%的核電比率還高,如果身為首都的首爾,用電量持續增長,新核電廠的興建,恐怕難以避免。

但首爾的反核運動沒有「打持久戰」的疲憊,反而朝氣蓬勃:市民高喊:「我們減掉了一座核電廠」、「人民就是發電廠!」首爾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觀察:「這場運動,增加了首爾市民的城市光榮感。」以首爾市長朴元淳為首的「減掉一座核電廠」執行委員會組市民議會市民參與政策、處罰浪費,對電量超出額的用電消費者加收超額電費,徵收電費「附加捐」,造成類似奢侈稅的效果、補助租金、減電費鼓勵裝設太陽能板等方式執行。

執行成效如何?台大教授黃麗玲老師根據南韓能源政策計畫文件《 We are energy 》和他的訪談紀錄,在台灣 815 大停電後記錄下了南韓近幾年的能源發展結果,讓我們一起來看南韓的成績,也一同思考台灣能源發展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余如婕)

2011 年 9 月 15 日,韓國發生了全國大停電事件,影響所及高達一百六十萬家戶,也包括首爾市,原因是電力消費估計錯誤,電力備載容量從 2004 年的 12% 降低到 2011 年的 5% 所致。

在當時正在競選首爾市長的朴元淳候選人,有鑒於日本福島海嘯的教訓,以及韓國境內為了建設從其他區域輸送到大城市的輸電設備所產生的區域不正義現象(例如引發的 Miryang 等地農民的激烈抗爭),提出了「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的政見。

他當選之後,具體政策是以 71 項計畫,從電力生產,電力效率化以及節電三方面著手進行首爾市的能源轉型。目標是 2014 年底達到減少兩百萬 TOE,相當於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並期望使首爾市達到 20% 的能源自主。

在這個目標下,分散型電廠,市民發電合作社紛紛成立。

2014 年,以上目標提早六個月完成,接著首爾市宣布進入第二期計畫。
2016 年五月,已有四個地方自治體響應首爾市的分散性發電廠政策,一起組成聯盟。
2017 年初,首爾市成立了首爾能源公司,引領邁向下個階段省電與發電四百萬TOE,相當於「減少兩座核電廠」的目標。

在首爾市,以再生能源生產結合社區營造與社會企業,創造新的綠領工作等取向,使能源轉型政策成為社會轉型的骨幹。

過了兩年,首爾減核成績斐然。來自居民各式各樣的省電計畫、加上再生能源裝置,讓首爾總共減了九十六億度電,相當於台灣核一廠一年所生產的電力。

參考資料

we are energy

(本文經原作者 黃麗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

編按:

首爾2年發出 96 億度電 —首爾 2012 年啟動「減掉一座核電廠」成果:

  • 省電+民間發電:96 億度
    (相當於台灣核一廠一年所生產的電力)
  • 首爾能源自給率:2.95% 提升到 8 %
  • 市民參與:50 萬人提升到 170 萬人

根據 看守台灣協會理事劉志堅在 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的文章中提及,首爾的「減少一座核電場廠」計畫,有以下的成功因素:

  • 有明確目標,由生活面執行、確實可行。
  • 資訊透明,上網公開提供建築物、家戶之用電、能源耗用資訊。
  • 公民參與,建立市民參與、開放共治平台。
  • 照顧弱勢,建立合作組織。

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對南韓的能源政策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讓台灣能源政策也能有更多的討論和想像。

推薦閱讀

【非核家園,他們這麼做】反核可以這樣幹,看首爾官民如何聯手「減掉一座核電廠」
【韓國拒絕電業自由化】南韓民間團結抵制財閥經濟,台灣人知道什麼叫團結嗎?【台灣靠嘴砲發電】看看這些人講話都像放 O,我們永遠不可能解決能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