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醫師、中醫師、治療師、藥師等各式國考如火如荼進行,想走中醫嗎?但如果今天真相是「台灣幾乎沒有人尊重中醫教育,也不在乎未來中醫師的專業」,你信嗎?
PPT網友先給你個中醫國考考古題測看看水溫:
中醫臨床醫學(四) 104 年
49)有關艾絨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艾絨,亦稱熟艾,現可用機器來製造艾絨
(B)艾絨愈陳愈佳。荀子曰:「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
(C)艾絨愈陳久,其氣味愈濃厚,愈有療效
(D)艾絨易於吸收空氣中的濕氣,造成霉爛蟲蛀而影響燃燒
答案(B)為什麼呢?
因為B的敘述是「孟子」講的,不是「荀子」喔,揪咪~
給偉大的中醫師們敬一杯!
根據PPT網友的說法,中醫教育問題一直都在,但這麼多年來幾乎沒上過幾次新聞,到底中醫教育問題出在哪?
一、中醫系的學校教育
為了幫民眾用藥把關,中醫系學生在學時,照理說就必須遵循「教考訓用」的原則,如今卻完全崩盤。
教
師資不足,可是一直開,搞到找西醫來教中醫,可是院長可是會跟你說師資充足,而且來頭都是博士呢!
根據PTT網友說法,當年他去中國醫學大學的中醫系面試時,他的媽媽在系所樓下遇到學姊,聊天提及學姊們都有去外面學針灸、傷科等等。放榜後,網友媽媽急著問:「這個系還要去外面學耶,你不覺得怪怪的嗎?要不要去念北醫牙?」可惜我沒有聽媽媽的話。
考
看過開頭的考古題就知道中醫國考是什麼水準,如果你的興趣是背課本然後玩大家來找碴,那你很適合本系。
聽說現在還要中醫OSCE呢(「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訓
掛羊頭賣狗肉之「中醫負責醫師計畫」,既不中醫,也不負責,更沒計畫,沒有負責,只有負債(當年奇葩的黃林煌主委在公聽會上以軍閥之姿說103年一定上路,就落跑到非洲逍遙去了。)
PTT網友回顧兩年中醫訓練學的內容:
過卡:如何在適當時機將健保卡插入讀卡機避免電腦當機
記針:如何在VS使出暴雨梨花針亂扎幾十針時仍能正確登記針數維護病人安全
病例報告:學會以臟腑病機四要素畫出比lancet、NEJM更精美的中醫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學)
這麼讚的內容,大家都搶破頭要進去呢,比西醫小科還搶,我們中醫真是出頭天了!搶不到院長還會說你是在取暖呢、搶不到跟系主任反映,系主任還會跟你說「我為什麼要跟學生站在一起?」
用
當初進中醫的時候老師都說中醫也能在急重症有所發揮,畢業發現現在中醫都要跟養生鍋、鹽盤浴作結合,這一定是上醫治未病吧,比急重症更厲害呢!如果對餐飲、旅遊有興趣,中醫真的會超適合你!
二、畢業後的負責醫師訓練
根據三立新聞報導,近年來民眾選擇以中醫進行疾病治療之人數慢慢增加,但衛福部中醫藥司於104年推動的「中醫負責醫師訓練計畫」進展卻非常緩慢,兩年來中醫系畢業人數有585人,卻只有280人能拿到受訓機會,只有47.8%的受訓率,對比西醫、牙醫每年幾近100%之受訓率,政府對於醫療資源之分配,明顯嚴重失衡。
中醫負責「醫師訓練」如同西醫、牙醫之PGY訓練,是國家培育中醫師的臨床訓練制度。台灣早在民國98年就開始推動「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一直拖到五年後才正式實施該制度,但根據統計,兩年期間之中醫系畢業生人數受訓率不到五成。
且以醫發基金的經費分配來看,中醫、牙醫的經費差距高達近五千萬。明明招生人數差不多,兩者本應有相近的補助經費,卻出現如此明目張膽的差別待遇。
三、中醫師總額
以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為例,現有2班共約120人,學士後中醫系2班共100人,校方卻有意將學士後中醫系學生人數增加20人,引發學生不滿,在校門口高舉「撤回增加名額」、「落實總量管制」標語,抗議。
為什麼要抗議?醫學教育的目的在培養醫師,照顧民眾健康,必須有總量管制維持品質,不能任意增招。現今學校教育資源僅勉強足夠,師生比高達1比36,與醫學系規定的1比10差距已經很大了。尤其又不是每位學生都能接受到專業的訓練,再增加招生名額只是拿學生前途開玩笑。
限制招生、總量管制不只和中醫師的進修受訓權益有關,更影響台灣的醫療品質保障。校方應理解現況限制招生。台灣人不尊重專業成性,我們已經讓多數人才外流了,難道如今連中醫師也不能好好待在自己的故鄉就業嗎?
我們要求醫師給予好的醫療品質,卻不管中、西醫死活和他們的辛苦,每位醫師都像在走鋼索一樣,出事的話,輕則被罵得狗血淋頭,重則提起告訴、丟了工作。政府應該完善整個培訓體制、正視中醫的科學化,畢竟,每個大學生畢業後都還要「走一段艱辛的路」,如果今天我們能將對他者專業的尊重落實,台灣的醫療品質和整體社會一定能更有進步。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mac8739,CC0 Public Domain。)
參考資料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台灣沒有料理職人?不尊重專業的台灣社會,養不起窮盡一生鑽研技術的專家你念的真的是一所好大學嗎?是學校還是學店——用圖表告訴你
公立學校一間不留!英國推動大學全面「公辦民營」,台灣可以從中學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