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布雷格曼是荷蘭的歷史學家、作家、記者,他的書《現實主義烏托邦》(Utopia for Realists)在荷蘭、歐洲掀起了一場風暴,而2014年在TED talk的演講也造成轟動,或許有可能改變全球思想:

有些人稱它為「公民分紅」,也有人稱它為「基本收入」,我喜歡稱它為「向人人發錢」。甚麼是基本收入?其實就是每月發放津貼,足夠應付基本生活所需:食、住、教育,僅此而已。然而「基本收入」是一種和社會保障、國家制度截然不同的東西。

首先,它是全民普及的,人人有份。無論你是億萬富翁或者乞丐,無論你是男是女,就業或失業,「基本收入」是一種權利,身為一國公民應得的權利。

此外,它是無條件的,無論如何你都有份。沒人指點你應如何使用它,沒人指點你應做甚麼才可得到它。但這並不是施捨,而是「權利」,就像言論自由作為權利一樣。最重要的是,在過去30至 40 年間,它已跨出空想的階段。

這是2012年的地圖

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不斷顯示,向一群貧窮人士的實驗組發錢,其效果跟另一群貧窮人士的對照組作比較。多次實驗都顯示向人人發錢的效果,除了有助減少不平等和貧窮,還可降低嬰兒夭折率、醫療開支以及犯罪率,有助提升學生畢業率、減少曠課問題,促進經濟增長,使更多子女離家獨立生活,以及其他種種對社會的正面成果。

研究員透過重覆實驗說明,向人人發錢也許是最有效率、最便宜、最文明的對抗貧窮辦法。現在我可能沒辧法就眾多基本收入實驗作個摘述,就讓我只向各位報告其中一項實驗,那是數年前在倫敦市進行的實驗。

參與實驗的是一些男性街友,確切地說是13名露宿在倫敦街頭的男性。他們都是「街頭退伍軍人」:他們有部分一直露宿在俗稱「平方英里」的倫敦金融區的冰冷地磚上超過40年。而且社會要為他們的露宿付出不菲代價——例如醫療開支、訴訟開支、維持治安開支⋯⋯每年成千上萬鎊的開支都由英國納稅人承擔。

當時一切辦法都試過,是嘗試新方法的時候了。在2009年春天,一家地方慈善機構決定:為何不嘗試改發錢呢?

於是每位露宿者獲發3,000鎊現金,沒有任何附帶條件,他們可以完全隨意把錢花在任何東西上。他們唯一需要問自己的是:你認為甚麼對自己有好處?而且他們也可自行決定是否接受輔導。當然大部分救濟人士對這項實驗不寄予厚望:他們認為那些露宿者或會把錢揮霍,用在酒類、毒品、賭博之類的東西上。

但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首先發生的是,露宿者變得非常節儉,小心使用獲發的一分一毫。在實驗第一年尾聲時,他們平均每人只花了800鎊,他們把錢花在哪些東西?電話、護照、辭典。

他們每一位都清楚甚麼是對自己最有好處的。再過一年後,不可能的事發生了:13名露宿者中有7名有房子住了,另外兩名申請公共房屋。他們有部分參加園丁培訓課程;也有人參加例如廚藝培訓課程。他們又開始與自己的子女團聚,所有露宿者都為自己的將來打算,那筆現金似乎真的讓他們能力變強了。

從政者此時或許會問:這故事相當精采,但其花費的成本有多少﹖整項實驗的開支是多少?答案是50,000鎊,包括救濟人員的薪水。這計畫除了令起碼七人重獲新生之外,其所省下的公共開支更達實際花費的7倍以上,而這已經是很保守的估算了。

即使是主張自由市場主義的《經濟學人》雜誌也如此下結論:「在露宿者上動用公帑最有效率的方式,也許是直接向他們發錢。」

世界各地也在進行類似這樣的實驗,這讓我們反思貧窮的真正意義:貧窮並非因為自甘墮落,貧窮只是因為缺錢!

所以,若要解決貧窮問題就向窮人發錢,這想法原來是這樣偉大。我們所身處的世代社會經濟狀況只會變化愈來愈快。這是一個自動化的世代;機械人會搶掉我們的飯碗。這當然會帶來一片繁榮,但同時我們卻要適應轉變。如果我們未能適應、只是沿用20世紀的解決辦法去應付21世紀的各項挑戰,中產階級就會崩潰,不公平情況隨之惡化。這卻是如假包換反面烏托邦的未來。

我相信基本收入是更好的選擇,能解決目前一團糟的福利政策。由於我們的祖先辛勤工作以達到今天的繁榮局面,我們才有本錢讓每個人從祖先的成就分一杯羹。

今年2月,芬蘭開始實施一項激進的經濟實驗:政府將在兩年內為兩千人提供免費資金,保障他們的最低收入,從接受福利的人群中隨機選擇出來的每個參與者每月可以得到560歐元(合600美元),即使他們得到一份工作,他們還將繼續拿到這筆錢。

加拿大也在上世紀70年代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在曼尼托巴省的一座小鎮道芬鎮(Dauphin, Manitoba),給該鎮30%的人每人15,000美元。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經濟學家伊芙琳·福蓋特(Evelyn Forget)2011年對這個實驗所做的分析顯示,發現高中畢業率增加,而住院率下降了8.5%。

多芬的居民不僅變得富有,而且更加聰明和健康。學校裡學生們的學業成績逐漸提高,而住院率下降了8.5%。家庭暴力事件減少,同時心理健康投訴降低。人們並沒有辭職,只有初為人母的女性和學生減少了工作,因為他們把更多時間花在學校上。

全球範圍內的多項實驗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於是,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我們這些富人不應該自認為對貧窮很瞭解,應該停止寄鞋子和泰迪熊給我們素不相識的窮人們。我們應該摒棄家長式官僚主義作風,將薪水轉交給窮人就可以幫助消除貧窮。

金錢最大的好處就是人們可以用它直接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專家認為窮人需要的。如果我們可以永久擺脫貧窮,我們可以釋放多少才華和能量?

基本收入相當於風險投資,如果不做這項投資,我們無法承擔後果。在美國,醫療費用、輟學率和犯罪率不斷增加,如果考慮這些,每年美國為貧窮兒童支付的開銷高達 5000 億美元。這是人類潛能的極大浪費。

接下來就是一個簡單的收支問題:經濟學家保守估計美國只需約為1759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軍費1/4的開支,或者 GDP 的 1% 就可以將所有美國貧困人民拉到貧困線之上,最終可以徹底消除貧窮。

各位記住:消滅貧窮說到底是一項投資。

儘管他們取得了明顯的成功,但美國和加拿大的政治氣候變化意味著這些實驗都沒有擴大。那麼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真有可能實現嗎?畢竟懶惰是人之天性,沒有辦法可以解決。

可有趣的是,如果我問在座各位:當我每月給你大約1,000歐元,你會否停止工作?你們當中會有99%說:當然不會,我滿懷夢想,滿懷大志,絕不會坐在沙發虛度光陰。但當我問在座各位:如果其他人每月獲發1,000歐元,他們會怎樣?相信在座約99%的人會說:其他人可能會停止工作!

世界各地進行的實驗結果以至常識都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想貢獻社會、大多數人都想活得有意義!事實上,部分實驗的結果顥示,尤其是在窮人的情況,他們在無條件獲發津貼的情況下反而更勤力工作,因為津貼讓他們有機會投資在自己的人生或事業上。

這想法聽起來很烏托邦,但任何烏托邦都有成真的趨勢。

消滅貧窮、男女平權和民主,都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然而歷史上有種東西叫「進步」,儘管進步是緩慢又不穩。我們需要的是多點耐心。我們需要更多懷着大志的人來集腋成裘。

(圖片來源:iamharsha,CC0 Public Domain。)

參考資料

TED 影片

BBC中文網》如果國家給每個人提供基本收入會怎樣?

推薦閱讀

擔心被社會拋棄,她連跟作家交談 15 分鐘都會恐懼── 因為這就是貧窮
為什麼窮人永遠無法「翻轉階級」?哈佛社會學家花費數年住進底層社區發現貧窮的真相
讓窮人利用制度就可以生存!柯文哲:行醫 30 年發現,世界最嚴重的疾病是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