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這次日本Brutus雜誌放著台灣照片的封面,意外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論戰。或許日本雜誌編輯最意外的恐怕是,他們只不過選了一張台南老街的照片,卻變成投射台灣人心理的鏡子。對台灣這塊土地不論驕傲虛榮或是自卑,都清清楚楚倒映在這本封面上了。甚至我們也在討論中看見中國或日本他們眼裡的台灣的模樣。

那麼你又在這本雜誌封面看見什麼樣的台灣呢?

(責任編輯:林芮緹)

日本雜誌編輯最意外的恐怕是,他們只不過選了一張台南老街的照片,卻變成投射台灣人心理的鏡子。(中西區神農街/維基百科)

文/潘彥瑞(資深媒體人)

一張路人穿著拖鞋,悠哉逛台南市場的照片,登上日本Brutus雜誌,在台灣掀起一波海嘯。當日本人可能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的時候,網路上已經出現Brutus封面產生器。立法委員打架,頭被水球砸到,馬上變成網友版的台灣封面。

最激烈的討論是美不美:那個菜市場招牌太亂、街景不值一提,丟臉。相對意見說,那就是台南的日常,真正的台灣,很美。

日本雜誌編輯最意外的恐怕是,他只不過選了一張照片,卻變成投射台灣人心理的鏡子。它直接反映出,看的人自己怎麼想。舉個例子,不少中國朋友相當樂於比較兩岸經濟。筆者擔任大陸駐點記者期間,有次從桃園機場,順道接一位北京長輩搭便車。她第一次來,高速公路上不住的對外張望。下交流道進入台北的片刻,突然小聲對一旁的女兒說,這怎麼會像「城鄉結合部」啊?

北京的城鄉結合部,是指四環五環外,都市銜接鄉村邊緣,外地人龍蛇雜處的角落。見識過文化大革命,第一次造訪台灣的北京大媽,覺得「國民黨」最繁華的台北,不過像北京破敗的城市外圍。走出混亂磨難的文革世代,生命經驗裡對她而言,「發展」還是最有面子、最容易「看見中國」的對照尺。相對於為成長付出社會矛盾、人權犧牲等代價,這些事難以啟齒。虛榮心裡,往往也掩藏著自卑。

台灣是什麼?在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眼裡看到的,其實不只是現在。還有自己過去歷史欠缺和情結起伏的塗裝。台北像什麼?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看法,Brutus雜誌在台北相信也拍了不少照片,但即使選了台南,用國華街那一張當封面,應該也不會是因為,它有「城鄉結合部」的感覺。

日本並不是一直對台灣有興趣

今年,日本中學生海外旅遊目的地,第一名是台灣;日本人來騎單車環島;徒步環島,有人喜歡吃泡麵,愛上滿漢大餐的蔥燒牛肉口味。暢銷小說家吉田修一,在日本有多部代表作被翻拍成電影、連續劇。他常跑台灣,終於以這裡為舞台,寫出作品「路」。如果要說親身體驗,我最近去了趟代官山,逛日本知名的時尚書店Tsutaya。在書架和雜誌櫃的陳設,看到集中一小塊,展示台灣的角落。

這在幾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事。

日本並不是一直對台灣有興趣。筆者的平輩朋友、日籍同學(1970後出生世代)都說過,在他們受教育的知識經驗裡,台灣幾乎不存在。因為台日是1972年斷交,他們在日中友好的氣氛裡長大,直到80年代的民調,日本人喜歡中國的好感度高達80%。這段水乳交融的關係,隨著中國對日本經濟實力互為消長,釣魚台和南京大屠殺變成中央電視台常態設定的議題,逐漸逆轉而變調。

反而日本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在90年代初來到台灣,專訪李登輝,寫出一本台灣紀行。老先生用筆,重新找回台日歷史失落的接點,發展到311地震伸出援手,意外打破日本長年刻意冷凍台灣的冰山。

中國遊客眼裡的台灣,也不是一直被當作「城鄉結合部」。知名作家韓寒,寫過太平洋的風,感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對岸名歌手,網路脫口秀擁有廣大粉絲的名嘴高曉松,盛讚中華儒家文化的精髓,保留在這座寶島。他們心裡不方便說出口的,可能是相對自己土地上感受到的鬥爭和貪婪。這不過是三、五年前。

台南國華街登上日本雜誌《BRUTUS》封面,引發台灣網友熱議。(翻攝自BRUTUS臉書)

但現在對岸看台灣,已經轉變成大國在上的姿態。例如,最近中國許多網站轉載一篇文章,強調二代台胞卡上的數字,和中國身分證一樣,都是18碼,台灣被統一了。文章描述台灣已經不特別,標題是「台灣身分正逐漸消失」。中國對內操作去台灣化的槓桿,搭配主旋律歌頌自信崛起的好感,借用一位中國作家的觀點,他們正成功塑造出新一代,從「中心俯視邊陲的角度」,淡化「看見台灣」。因此中國年輕人來台逛師大、永康街,現在會覺得「喔,原來也就這樣」。

為什麼日本人不覺得台灣「 也不過就這樣」,在中國淡化台灣的同時,卻越來越看見台灣?有人說,距離近、友善、親切,這裡面或許有中國對日本角力產生的反作用力。也有人說,是311天災後形成地震互助共同體。不過台灣對中國汶川大地震同樣慷慨,現在像船過水無痕。

台日兩邊還有不同層次的藝文共鳴現象。例如,台裔作家溫又柔書寫台語經驗,在日本出版上市。先前還有東山彰良,撰寫家族故事的作品「流」,獲頒直木賞。從表面直觀的感覺,經過患難,到精神、歷史的挖掘。

現在對岸看台灣,已經轉變成大國在上的姿態,因此有中國年輕人來台逛師大、永康街,現在會覺得「喔,原來也就這樣」。(維基百科)

看見自己心裡的煤礦

日本對台灣的興趣,已經走出台北,走出經濟勢力的比較,走進生活,欣賞日本沒有的台灣。就像我們也是。台客多年來愛去日本,現在也不滿足於逛原宿表參道、大阪心齋橋。有人會找到作家太宰治的墓園陪他小喝兩杯,去伊藤博文鄉下老家看那座茅草屋,或跟隨松尾芭蕉走一段奧之細道。或看一場陽岱剛揮棒的比賽,或在任一座神社搖鈴拍掌參拜。

那麼中國人睥睨周邊的同時,又看到自己的什麼?我想起最近幾年很受國際肯定的中國導演賈樟柯,他連續拿了威尼斯等重要影展獎項,作品經常以家鄉山西為舞台。有一次去加拿大宣傳電影的座談會上,他遭到中國留學生的非難,質疑祖國明明有發達體面的北京上海,他為什麼非要「給洋人看」煤礦霧霾。

Brutus雜誌那張照片,可能讓有的台灣人看見自己心裡的煤礦。自卑的心理,往往也隱藏著虛榮。姑且不論認為醜的人,是否真的基於審美;大概所有人都不會否認,台灣人相當在乎,並且渴望島嶼被世界看見。經過製造業獲利、GDP飛奔成長的年代,或許台灣人對現在的經濟遲滯,多少失去自信。

不過最近有兩場難忘的喪禮,台灣人應該也可以看見什麼。齊柏林告別式那天,家屬自然擁抱前第一夫人,痛哭失聲,真情流露。另一邊對岸劉曉波的喪禮,事後兄長專程露面,開中英文同步口譯的記者會,公開感謝黨和政府,處理善後細緻周到,非常完美,出乎意料 。如果你真的那麼介意那張雜誌封面,別只有看到自己體面不體面。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張台南老街照片 讓你看到什麼樣的自己〉。)

推薦閱讀:

買外籍新娘就可以脫離魯蛇人生?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台灣人霸凌弱勢、歧視外配的自卑心理
除了泰勞,你還懂泰國人什麼? 從泰國足球隊訪台,看台灣人的歧視與自卑心態
關於那篇被推爆的當兵心得文,我覺得:這只是用「同情」複製階級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