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過去每一次台灣體育選手在國際重要賽事獲得佳績接受訪問時,除了表達對過去努力付出得到回饋的開心與驕傲之外,不免也會透露出對於未來出路的擔憂,此時媒體與社會輿論便會開始檢討政府對於體育選手的出路規劃漠視或是太過狹隘,但是解決問題只要做這種「事後補救」的檢討就好了嗎?那麼其他一樣努力訓練但是並未獲得佳績被看見的選手們呢?

出路狹隘不是問題是結果,台灣體育選手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制度。

前田徑國手蕭賜斌日前在臉書表示,台灣學生選手幾乎都放棄讀書,把訓練當作唯一的功課,所以在國高中我們的運動表現完全不輸世界列強(每天都花4-5個小時訓練不贏也難)。但大學時期開始擔心將來的工作,回過頭才發現你只有你的運動專長,而其他的完全不會,所以開始抱怨練體育沒用,所幸放棄訓練開始培養自己的謀生能力,所以你會看到我們一群冠軍選手不再訓練了,大學時期開始和世界列強徹底拉開差距。

在台灣的體育教育制度中,許多練體育的選手在升學的過程中,只專注於自己的體育專長,對於自己專長之外的學科知識不聞不問。由於在為體育專才生設計的特別升學管道下,只有訓練和比賽成績才能成為升學的利器,因此台灣的學生選手大部分都放棄讀書、充實自己,將訓練當成唯一的目標。但是長久下來,選手們除了打球以外,什麼都不會(也並非全數如此,還是有努力充實自己的學生選手),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台灣超跑選手林義傑去年也曾寫信給蔡政府建言,別讓台灣的體育選手只有體育系可以唸,可培養來自經濟系、建築系、等來自四面八方的體育人才。

台灣體育賽事的職業化並不成熟,體育教師和教練需求市場也並沒有那麼大。在學生選手靠著運動專長逐漸從國中生到高中、高中生到大學後,便開始思考:畢業後要怎麼辦?因為自己除了運動以外什麼都不會,而政府又只看得見少數有實力又幸運而在國際比賽得到出色成績的選手,在這樣從制度源頭便出問題的體育環境該如何是好?

每當我們為檯面上的運動員歡呼鼓勵同時,也別忘了思考台灣體育教育制度的缺失及改進方向,而選手們在專長之外,也別忘了充實自己,增加體育之外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
1.蕭賜斌臉書
2.他寫給小英一封信 點出體育問題在這!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keeze,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我們還要忍受貪汙體協多久?繼泳協黑箱遴選後,冰球協會再爆利用選手做假帳
【56 魂不死】許孟哲苦練十年成冰球國手,嘆台灣體育困境:資源不足又沒人在乎【竟然有臉說相忍為國】不只謝淑薇被欺負,這些體育協會都曾霸凌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