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還記得國文課本中的《訓儉示康》嗎?司馬光叮囑兒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浪費,提倡「節儉」的美德。但「節儉」在每個時代中有它不同的意義,例如過去物質匱乏時,連吃蘋果都是奢侈,所以不可將文章中字面上的意義一概而論。
去除物質脈絡的節儉意義,便是節制自己的慾望,世間會有如此多的亂象追根究底就是人類為了滿足自我的慾望而起,「少數人的慾望卻用多數人的苦難去償還」,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因此,在這個物質相對豐饒的時代,節制欲望更是我們的課題。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在這個時代談節儉總有些艱難,也讓人感到遲疑。
這是一個有點枯燥的美德,所謂枯燥,是因為在實踐時,許多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的小小欲望,往往也被冠上浪費之名。
只是在這個處處苦悶的時代,奢望不了太美好的未來,偶爾浪費似乎也只是對人生的小小抗議。
最近想談司馬光那篇《訓儉示康》,這一篇沒有偉大的人生思索,美麗或溫柔的風景,有的只是父親給孩子的嘮叨訓誡。
那個時代的節儉,與我們的世代有著太大的距離,以至於文中的諸多觀念今日看來是全然不適用的。
如「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兩句,司馬光批評當時的社會,一般的僕役走卒穿得像士階層,農夫也穿起絲製的鞋子,這是十分侈靡的現象。
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明顯會產生問題。畢竟整個社會結構的組成已經有很大的差異,過去的階級與身分在現代已不適用,最重要的,當今的物質文明已比古代發達太多,我們很難理解司馬光為什麼會對這樣的現象感到不滿。
或者是,司馬光確實是個無趣的人,物質享樂不重要,站在讀書人的角度批判其他階級「逾越身分」的物質生活,也屬當時之理所當然。但如今我們並不需要這樣的觀點,節儉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又是什麼?
問得艱難些,節儉在每個時代的意義到底又是什麼?
節儉是節約、不浪費,每個時代浪費的標準不同,過去取得艱難的資源,在今日也許唾手可得,只從器物來判定奢侈或節用,顯然行不通。
文明是一步一步為著人類的慾望被創造出來的,曾經的山河遼闊慢慢點上城市燈火,道路一條一條鋪展開,鑿穿山脈越過河流,我們渴望更大更豐饒的世界,總要原本匱乏的,有朝一日都變得富足。
於是貧脊的土地漸漸長出作物,氾濫的河流不再肆虐,潮濕的炎熱的荒涼的各方土壤,終於起高樓,人們的腳印熙來攘往,踩出越來越廣袤的世界,所謂文明。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司馬光這樣道出自己的身世,似乎要告訴兒子這個家族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富貴,今日所見的一切,本來並不擁有。
可世代清白,清白則不該取的不取,不該有的就不佔據。清白看似和節儉不同,事實上似乎指向同一個態度。
司馬光說自己:「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這裡的意思是說,司馬光本來並不是個有錢人家,世世代代都以清白相承,而他的個性也不喜歡華麗奢靡的事物,小時候就算有機會被穿上華美的衣服,也會感到很羞赧不自在,急著想把這些華貴的衣物脫去。
他的生活態度中,不必要的享樂是可以捨去的,然而司馬光沒說完的那些,卻讓我想起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讓我不禁想問這一群邁開大步的人,又將要趕去何方?
至今依然可見許多世代隔閡,來自於彼此對資源的想像與認知不同。
「過去家裡窮,日子苦,希望孩子不要因為現在生活寬裕了就鋪張浪費」,這樣的對話並不罕見,背後隱含的,是人類馬不停蹄的欲望,正推著我們的生活、文明一步一步前進。
我還是必須說,複製上一代的物質生活作為標準,去指責下個世代鋪張浪費,並沒有太深刻的意義。每個世代都有需索無度的人們,也有清心寡慾的一群。而多數的人介於這兩者中間,在欲望的膨脹與割捨之間徘徊,不那麼節用,也不盡然能全力揮霍。
每個世代的生活方式不同,成長背景也各異,很多時候,上一代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去看待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很容易會產生問題。
更何況,真正的問題恐怕不在這裡,並不是我們依循了某一種生活方式,就一定該得到節儉的美名。重點不是花費了多少,又節省了多少,而是這些需索是否緊密貼合我們真實的需求,還是無意間讓某些欲望悄悄膨脹了?
很多時候,不是不能要,是不能只是要卻不想給。所謂奢侈最大的問題,不只是要得太多,而是回報的太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只會有更多的虧欠。
當我們有能力回饋這個世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從不曾虧欠我們。
而我擔憂的是更殘酷的問題。
那一年梁惠王問孟子,為何他對國家盡心盡力,人民卻不前來依靠他,孟子卻說了一席不中聽的話。
他說梁惠王喜愛戰爭,而國內的資源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狗彘吃著人的食物,有人卻活活餓死,這樣的國家,又能期待人民如何富足呢?
孟子眼裡看到的並不是一個節儉的社會,而是一個沒有多餘欲望膨脹的社會。欲望膨脹了,要得更多,並不會讓日子更好。
欲望不會讓整個社會前進,只會讓少數人掌握多數的資源。當人心出現填不滿的黑洞,就只能用更多的傾軋、剝削來填補。被犧牲的永遠是無力反抗的弱者,最後這群人要得越來越少,卻依然不可得。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世界有世界的運行方式,人們的智慧該用來理解這套運作邏輯,而不是無端榨取資源,餵養早該停止成長的欲望。只屬於某些人的欲望。
少數人的欲望,卻用多數人的苦難來償還。
這些問題才是核心,並不是單單要人節儉,謹守某些器物的使用原則就可以解決的。可惜的是這個社會總有人只在意那些早已成空殼的美德,窮盡心力去守護那些教條,維持眼前自以為是的小小和平。
朱門依然酒肉薰天,路有餓莩無人聞問,一代重蹈一代之覆轍。人心依然不足,苦難未曾止歇。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可惜的是,對於那些真正該被遏止的欲望與貪婪,我們總是無能為力,甚至根本看不清。
推薦閱讀:
【國文賞析】皇帝不愛、被流放就寫文哭哭,有沒有國文課本放滿了失意政客廢文的八卦?
我們教育絕口不提的「失敗者」,史上最厭世的詩人李賀才是孩子該讀的真實
庖丁解牛不只是個誇張的「寓言故事」——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輕易地自滿
(本文轉載自 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原文標題為《不飢不寒》,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