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老西區.新國門】

隨著忠孝橋引道拆除重現北門,2016 年柯文哲啟動「西區門戶計畫」,讓曾經繁華被稱為「東方小巴黎」的老西區,展開新生命。然而從執行至今,如何在開發過程中兼顧古蹟、歷史記憶,又再度浮出檯面成為一道難解習題。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BO 希望藉由《老西區.新國門》專題,再度讓讀者關心都市開發與自己的關聯,思索未來希望看見什麼樣貌的都市。

本文是專題第五篇文章,這篇文章我們將介紹西區門戶打造的「新國門」──台北車站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前行方向。

(責任編輯:黃靖軒)

在機場捷運通車後,國外遊客進入台灣的第一站,將會是台北車站。今年夏天,台北市政府,即將透過一個叫做「西區門戶計畫」的都市規畫案,以「結合歷史資產、連結國際、匯集創新創業能量、創造景觀廊帶的全球火車站」為目標,將台北車站打造成台灣的「國門」。

台北車站每天的進出人次高達50萬,是全球第25大的車站。台北車站這20年來逐漸納入了淡水線、板南線、台灣高鐵還有今年通車的機場捷運,交通功能越來越發達。但是,除了上班族通勤和觀光客一下車就迷路之外,台北車站之於台北市或台北人的意義是什麼?

信義計畫區是百貨公司林立的商業與金融特區;大稻埕是充滿台北發展歷史且現在正在重新復甦的文化小店聚集地。然而,目前的台北車站,不只裡面像迷宮,周圍也經歷將近30年的施工期,北車明明獨佔先天的地理與交通優勢,卻被台北市都市發展局長林洲民評為「巴勒斯坦戰場」。

所幸,機場捷運通車後,不只讓周邊的施工終於告一段落,也讓台北市政府有機會將台北車站改造成台灣的「國門」。

  • 北車的歷史也超過百年,現在的站體是「第四代台北車站」

北車,正式名稱是「台北車站」,台語稱作「台北車頭」。

北車之於北台灣的交通有多重要不用贅述,其每天的使用人次高達50萬以上,甚至是全世界火車站排名的第25名。

台北車站的歷史,其實不輸隔壁的北門,最早於清朝期間、由劉銘傳在1891年設站。但歷經遷址與改建,現在使用的站體是第四代台北車站。

第一代台北車站,是劉銘傳在1891年蓋的,地點在大稻埕南邊,因為「基隆—台北—新竹」這段鐵路通車而啟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二代台北車站,是在日本人的都市規劃下,於1901年將第一代車站移到現址的西邊,為當時台北城「北側城牆」(即現忠孝西路)的北邊,所以台北車站在這個位置已經存在超過一百年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945年美軍空拍照片/來源: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

第三代車站,也是日本人蓋的,是因為原本前站的空間不足,所以在1939年原地改建成(比較醜的)方塊水泥建築,並改稱為「台北驛」。第三代車站持續使用到戰後期間,一直到1980年代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的工程啟動後,於1986年3月(春節過後)拆除。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四代車站,即現在的台北車站,在1989年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啟用,是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也是全台最大迷宮車站),啟用至今近30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四代車站啟用約10年後,1997年12月25日,台北捷運淡水線(紅線)從中山站延伸到台北車站,兩年後(1999年)同樣是聖誕節左右,板南線(藍線)的「市政府—龍山寺」正式通車。(但別忘了,台北捷運第一條通車的是1996年的木柵線啊!)

圖:1997/12/25 的捷運路線圖,當時板南線還沒通車/來源:PTT

至於高鐵則是在2007年1月5日才通車。因為原本的台北車站沒有留出空間給高鐵使用,所以高鐵現在用的兩個月台,是原本台鐵的第一、第二月台,也因此現在走進台鐵的的區域,只會看到第三(南下)和第四(北上)月台。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北車是會吃人的大型迷宮

從上述的簡史,我們可以看到台北車站從改建成現在的第四代車站後,就隨著台北捷運和高鐵的通車,功能不斷擴張,但也讓車站空間和動線越來越複雜,台鐵甚至還為此做了一個App

對外地人來講,台北車站就是一個會吃人的迷宮。

如果不是在「台鐵、捷運藍線、捷運紅線、台北轉運站」這幾處之間移動的話,作為一個方向感還可以的人,我會毫不猶豫的先走到一樓地面上,再根據東南西北的方向前往我要去的地方,因為北車裡面真的太恐怖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至於地下好幾層的中山(R)、站前(Z)、台北(Y)地下街,以及各個出口之間的相對位置,這就真的不是短短幾行字能夠敘(ㄅㄠˋ)述(ㄩㄢˋ)完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即使走到站外,交通一樣複雜混亂

討(ㄅㄠˋ)論(ㄩㄢˋ)完北車內部,再講北車周遭,很難說哪邊比較好,因為真的都很複雜且混亂。

北邊的市民大道,無論是靠北車這側或是靠轉運站那側,在上下班時間一定塞到爆炸,計程車、公車、汽車、機車通通塞在一起,中間還有回轉車道。

東邊的中山北路,跟北車中間隔著逸仙公園,公園旁邊和是北車四周少數有機車停車格的地方,但比京站停車場還容易滿。

南邊的忠孝西路,禁止機車進入,即使公車專用道在柯文哲一上任就被拆除,但現在的交通混亂程度也沒好到哪去。

西邊就是北車跟機捷中間那塊,如果要從南邊的新光三越、二二八公園一帶,穿過北車往北走,就得經過曲折又蜿蜒、周圍始終在施工、還有計程車排班的單行道北平西路。

其次,就是今年終於正式營運的機場捷運。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規劃機場捷運,但因為資金、得標廠商倒閉、最後又改回由政府出資籌建等因素,直到2006年才正式動工,再經過長達10年的施工期間,終於通車。

這十年,讓北車周圍不斷處於施工狀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管是站內或站外,北車就是一個會吃人的結界。

  • 台北車站曾經是全台灣年輕人希望與理想的象徵

如果問你,想到台北車站會想到哪一首歌,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林強的《向前走》吧。

這首1990年發行的歌曲、也是林強的第一張台語專輯,歌詞講述的是從中南部拖著行李、告別父母、搭上火車,來到台北打拼的台灣年輕人。

台北 台北 台北車站到了啦 欲下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

頭前是現在的台北車頭 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

當時的台北車站,對於這群人來說,就是理想與希望的象徵。

但時隔將近30年的現在,台北車站仍然有這種「社會地位」嗎?

現在「五鐵共構」的台北車站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的確熱鬧。但對於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除了是高中時補習跟約會的地方、長大之後上下班轉車的必經之路,我們還能說台北車站是個什麼呢?甚至是對於台北市而言,台北車站又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30年來不變的,是外縣市的人仍不斷到台北找工作,但變的是,台灣經濟停頓、財富分配不均、產業轉型不順,現在的薪資、物價與房價讓人覺得沒有未來。

對於這樣的困境,台北市政府提出「西區門戶計畫」作為回答。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說,「身為都市規劃者,除了歷史脈絡,要有未來性」,這個計畫要將西區規劃成 VC (Venture Capital)重鎮,「帶領台北連接文化、創新創業的能量與世界的創投,成為 VC Capital(創投首都)」,並開出支票說,六七年後,台鐵火車站的總部會被移到南港,屆時台北車站將會成為台灣創新創業的園區。

簡言之,就是要根據「交通樞紐、開放空間、文化歷史資源」等資源,結合舊建築和新建設,將台北車站周邊打造成全台北創新能量匯集的地方。

更具體的計畫,則包括:

1、在北門郵局後方以公辦都更的方式,中華郵政合作興建「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作為新創人才培育與實驗中心及創意能量加速基地,成為文創產業融資、智慧科技、創新生技三大產業最重要的指揮中樞及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的基地,並成為最重要的國際人才及金流匯集核心 (Hub)。」

2、被列為五大案之一「雙子星」,原本設定為零售商場、辦公室、旅館,但此案目前仍停擺中,柯市府本屆任期內應無法有所作為。

3、鐵道部原屬台灣鐵路公司(台鐵),因此有一部分的容積開發權利,此處除了保留鐵道部日式宿舍等古蹟外,還將在北側興建三棟大樓(42層、42層、39層),預計的經濟功能包括:知識匯流中心、旗艦辦公室、購物商場、都會商務旅館,但台鐵主張要蓋住宅,這就與北市府的立場不太一致。

4、台北車站上方的辦公空間,目前多為台鐵所用,未來台鐵總部搬到南港後,這裡也可能轉化成創意產業的育成基地。

光是台北車站周圍,北市府就規劃了三個以上與創新創業有關的空間,理由是:柯文哲認為「創新是台灣唯一的出路」。

然而,要打造一個適合數位時代創業的環境,並不是「提供硬體和實體空間」、「蓋園區」就行,去年蔡英文政府提出的「亞洲矽谷」政策,就被電得滿頭包,甚至還有人批評這個計劃只是為了炒桃園的地皮。適合創業的環境,還包括人才與資金的引進、法規的調適,以及基礎建設的打造,這些工作都不是台北市政府靠一己之力就能解決的。

  • 台北車站有機會成為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嗎?

台北市政府對於台北車站的期望甚高,林欽榮曾在專訪中表示:

未來,台北車站會是全球火車站的變形,不是變成更多的微風廣場,而是集合車站、文創商場、co-working space、辦公室、演藝廳等多元機能…..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維也納火車站、巴黎里爾車站的上方都是辦公室,這也是世界大城市車站的趨勢。

如林欽榮所說,擁有百年歷史的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在2005年開始執行「再生計畫」,除了建築本體的改造,周遭也形成三種產業聚落,甚至連Google的倫敦總部就在車站隔壁而已。

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就是《哈利波特》中霍格華茲特快列車乘車處「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所在地。

在現實世界中,國王十字車站是英國國鐵東海岸主幹線的南端終點站;在她的隔壁,則是經海底隧道通往法國的「歐洲之星」起點站「聖潘克拉斯車站」(St. Pancras Station)。

圖:國王十字車站/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建築風格車站,在2005年開始她的「再生計畫」。

該計畫的目標包括:「工業城市產業更新與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家級古蹟維護、歷史性公共空間以及當代公眾利益定位、國家門戶以及城市形象塑造、國家安全及反恐設計、環保材料運用以及能源消耗策略。」計劃於2012年完工後,白色半圓形屋頂的西側大廳,成為倫敦新的代表性建築。

圖片來源:Paul Wilkinson,CC Licensed

除了交通,國王十字車站是倫敦三大計畫城的交集:其東南方以科技、數位與創意為主的「東倫敦科技城」(Tech City)、倫敦生物醫藥研究城(Med City),以及包含學術機構的「倫敦知識園區」(Knowledge Quarter)。Google 的倫敦總部也就在這個車站的旁邊。

國王十字車站,真的不只是一個「車站」而已。

截圖自 Google Map

目前,柯市府完成的任務,還在重整交通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打造創業中心」才剛起步而已,而且如前所述,要達到這個目標,絕不是台北市政府能夠獨立完成的,未來還有重重困難。

如果你在讀到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的段落時,曾發出任何一聲讚嘆,那未來就好好監督柯P提出的「西區門戶計畫」,讓我們以後不用再仰望西方或台灣海峽的西岸,羨慕別人的東西總是比較好。北門就是北門,不需要是台北凱旋門。北車就是北車,不需要是台北國王十字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