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政府決定要修改課綱,將原來佔大幅比重的中國史將放到東亞脈絡中討論。許多人或許質疑為什麼要刻意「去中國化」,但事實是:國高中所有課文中早就完全融入了中國國民黨的唯一史觀,讓我們不知不覺中成了「被洗腦的下一代」。

不相信?就讓你親眼來看看現在高中生的課本內容究竟問題有多少。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鄭韶昀

現在是凌晨四點半,身為一個指考戰士,現在還不睡覺應該是挺合理,同時,被公民課本氣到唸不下書,應該也是非常合理。

長期以來一直有個困擾:平常口口聲聲地說現在的課綱在洗腦學生,但是手邊能隨手舉出的洗腦案例,講來講去又只有那幾個。在這樣的情況下,找課本麻煩似乎成了習慣,也成了可以拿來矇騙自己沒被教育麻痺的麻醉劑。

這次讓我腦壓飆高的是,翰林版第五冊公民課本第二章「社會流動」,第三十九頁。

(二)臺灣社會流動的特色

從臺灣各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臺灣的社會流動具有下列特色:

1.政治民主與社會開放促進社會流動

政府遷臺初期,帶來許多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知識份子等教育程度較高的各省菁英,由於語言和政治的因素,這些族群在公家機關任職的比率較高,排擠了臺籍人士擔任公職的人數,並使其薪資所得相對偏低。

不過,隨著政治制度與民主化程度的發展,資源較少但人數較多的中、下階層,可以透過政治參與來防止資源和機會被少數上層階級壟斷。例如:戒嚴時期舉辦的立法委員增額選舉,讓一些中、下階層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我知道認真我就輸了。唉,輸就輸吧。

你發現課文中細節裡的魔鬼了嗎?

一、國民政府遷臺初期,帶來許多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知識份子等教育程度較高的各省菁英。

來臺的官員是不是各省菁英?我,嗯,不好說。但是當時臺灣人的教育水準不會低於隨國民黨遷臺的官員,甚至,臺灣人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

另外,個人很悲觀地把這段話解讀成:「臺灣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幸好有這些『菁英』來『協助治理』」的意思。或許是我唸書唸到太低落了才會這樣想,不知道板上的大家怎麼認為。

二、由於語言和政治的因素,這些族群在公家機關任職的比例較高。

這麼說好像輕描淡寫了些。

當時的語言是誰決定的?陳儀政府認為臺灣人使用日文,是思想奴化的象徵,為了「廓清奴化思想、清除日人思想餘毒」,實施強硬的語言政策,使臺灣人再度失語。因為不會說「國語」,臺灣人被貼上「奴化」的標籤,並成為排除任用臺籍人士為公務員的理由。

所以,關於「語言和政治因素」,公民課本或歷史課本,你們要不要多說一點?還是,輕描淡寫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呢?

三、由於語言和政治的因素,這些族群在公家機關任職的比例較高

1946年全體公務員中,雖然全體公務員有六成二是臺灣省籍,但別高興得太早,這邊引用《激越與死滅》一書的資料:

「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表公務人員統計數字:簡任和簡任待遇以上的高級官員,327人,外省籍達99.18%;薦任和薦任待遇的中級官員,2639人,外省籍佔93.37%。

原來這只是比例「較高」啊。

四、這些族群在公家機關任職的比率較高,排擠了臺籍人士擔任公職的人數。

上面看過那個「較高」的比例了,深夜唸到眼珠子快掉出來的我不禁思索,這樣的統治結構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種情況下,「排擠」似乎不是精準的用詞,或許用「壟斷」會比較好?

五、隨著政治制度與民主化程度的發展,資源較少但人數較多的中、下階層,可以透過政治參與來防止資源和機會被少數上層階級壟斷。

這個嘛,現在臺灣社會不是務實主義和現實感當道嗎。連我這種被務實主義排擠、或是沒有把現實感放在第一順位的指考生都知道,課本寫這個是要騙誰啊。

六、戒嚴時期舉辦的立法委員增額選舉,讓一些中、下階層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說得一副戒嚴時期出來選的都是中下階級。就我所知,那些人都是當時的高知識份子了。還是在這本公民課本眼中,臺籍人士本來就是中下階級?

七、要不要順便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增額」選舉?中華民國第六、七次修憲修了什麼,考試真的會考噢。

不想在公民課本裡解釋也沒關係,畢竟,前年反課綱時教育部就說了:「新課綱把歷史和公民科整合,公民新課本即便沒有白色恐怖部分,老師還是可以補充教學。」我想,把白色恐怖置換成萬年國會,教育部的說法應該也是成立的。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再多說一點。最近有兩位很紅的伯伯坐輪椅到議會蓋章保位,應該就是承襲那個年代國大們的堅毅精神噢。

歷史沒有唯一解答,我們卻毫無選擇

寫這些沒有要戰省籍,充其量也只是對公民課本做些補充。補充而非勘正,因為歷史書寫的片段選擇,或是敘事用字,都只是史觀或是意識形態的差別,對錯好壞因人而異。可悲的是,現在的教育或課綱,沒有辦法告訴我們怎麼接觸、瞭解、選擇自己的立場或是意識形態。因此,我只能消極的提醒自己,別在無感無知的情況下,無意識地吸收認同了某個單一史觀——尤其是課本提供的這個(白眼翻到天靈蓋)——但這真的好難啊。

最近陸續冒出一些關於新課綱的新聞,我得羞赧的承認,為了考指考,我全部都還沒看。但是標題看來至少都蠻樂觀的(?),同溫層也沒有罵的特別兇(??),就先開心一陣子吧。(???)

忍不住消極的想,就算課綱進步了,這些「理性中立客觀」和「中庸之道」,恐怕還是會存在很久很久吧。果然,讀指考會厭世不是沒道理的。想著有四萬多個和我一樣被凌遲的考生,全天渾渾噩噩讀著這些沒意義的東西,腦壓不知不覺又飆高了。

結語

畢業對我來說,實在沒什麼感觸。突然想說些甚麼,是因為看到課綱的議題又浮了出來,想特別謝謝在學校遇見的幾位老師,那些在課綱議題中,和學生、和臺灣站在一起的老師。

就我個人而言,中華民國的教育體制不是什麼好東西,幸好有你們抵禦不少北七至極的阿雜事;臺南女中不是什麼好地方,幸好有你們忍受我、協助我、支持我,長成現在這個樣子。

無論課綱未來變成什麼模樣、實施的情況如何如何,謝謝你們,永遠在對體制和現況失望的同時,還是堅持給我最好的東西。

後記

謝謝大家的關注。這個讚數跟分享,簡直可以構成人生的巔峰了。

也謝謝大家的肯定和指教,但因為大考將近,必須盡速切換至中華民國答題模式,就先不和板上各位一一討論了。抱歉Orz

一篇凌晨碎念兼畢業雜感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著實令我在唸書之餘誠惶誠恐了一番。不過,除了抒發對洗腦教科書的靠北、對黨國教育的賭爛以外,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個重點,那就是最後一段,我想謝謝幾位我的高中老師。

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教育現場中教科書雖然有不小的影響,但傳遞知識的主體仍是老師,而且,若是有個頭腦清楚的老師,願意和學生一起銃康現行的教育體制或教材內容,對學生的影響會是更大的。然而,我很幸運地,在高中這個懵懵懂懂的階段,遇到了幾位啟發我、幫助我、或是願意挺我的老師,我是由衷的感謝他們。

高中於我而言,是一個啟蒙的階段。我不知道其他同學覺得如何?但誠如上文所述,個人覺得臺南女中不是什麼好地方──但這並不代表這裡只剩下耍廢或怨懟。在臺南女中的三年,同學們和我一起經營一個名叫「南蠻.記憶歷史」的體制外組織,我們希望在臺南女中校園裡,試著推廣轉型正義、試著脫離課本,用自己的方式貼近這片土地。

事實上,無論是這些啟發我的老師,還是和我一起經營南蠻的夥伴,我們都還挺像的。都是因為身處一個不怎麼好的地方(無論是臺南女中或是中華民國),才會對體制和現況感到不滿,才有東西可以反對,也才使得我們有機會明白什麼是反對。儘管這些「反對」,常讓我們感到無奈又受傷。

所以,在後記裡面我想特別提到的是,黨國教育和洗腦教材絕對需要被檢討,不過,在臉書上幹譙國民黨恬不知恥、驚訝於附圖是2017年公民教科書課文之餘,也可以試著看見現實生活中,有好多好多的第一線老師、校內學生社團,正在運起全身的功力抵禦來自現況的不友善。請大家一邊痛罵這荒謬的一切,一邊支持辛苦的他們,好嗎?

謝謝你們看完,我去唸書囉。

(本文經原作者鄭韶昀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傳說中的洗腦教材〉。)

推薦閱讀:

讀完你也可以學會黨國洗腦術!完美破解黑心歷史寫作攻略
【見證黨國洗腦教育】50 年來歷史課本都這樣教 228,別再怪年輕人對它一無所知
那些課本不會教的歷史:台灣人總焦慮沒有國際觀,卻放任「天朝史觀」課本洗腦下一代
走過戒嚴,他見證黨國勢力入侵校園的荒謬── 老校長用一生阻擋洗腦教育,拒立「民族救星」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