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讀完這篇的第一個想法:原來,奴性思維不是一天造成的。
過時加班在台灣已經普遍到成了一種「文化」,究其原由,除了工作量大之外,台灣人既有製造業思維、從小灌輸的假勤勉文化,又或是老闆根本將員工當作成本對待,沒有致力於培養人才,間接深化台灣荒謬的加班文化。
現在,就讓這篇文帶你了解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愛加班。(責任編輯:鄭伊真)

在台灣加班變成一種展現對公司忠誠跟個人努力的象徵,然而這個對於「勤奮」的認可,並沒有實際對組織運作產生正面的效益,反而常常帶來負面的影響。圖片來源:Pixabay
文/何則文
大家都一定聽過這樣的故事,就是新人明明下班時間前把事情都做完,卻不能回去,只能待在辦公室望著電腦裝忙上網,反正新人就是不能比前輩先走,先走的就是王八蛋,到時候考績送你吃大餅,隔天老人用異樣眼光看你。
台灣很多的高工時都是建立在這種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下,大家來比晚下班,甚至一堆人是 6 點出去跟同事們吃個飯,或者跑去桌球室打個桌球,再回來 7、8 點收收東西打卡下班。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真的也有一堆是事情多到做不完被逼到的 11、12 點才能回家的苦命爆肝勞工。
不過洋人都準時下班,生活的輕鬆愜意,憑什麼人家生產力也沒比台灣低?台灣人付出更多時間,結果也沒贏人家多少,到底在心酸什麼來著?今天我們就來試著分析看看台灣人是在想什麼?怎麼會這麼愛加班?
傳統製造業思維塑造的文化仍在
在早期台灣以製造為主的時代,高工時的確代表高產出,因為作業線上的作業員每天就是做一樣的動作,像機器人一樣來回不斷,時間跟產出成為絕對的正比,長時間的工作也被當成勤奮的象徵。
然而台灣早已從過去製造業為主的社會轉變成知識經濟的時代,坐在辦公室跟產出已經沒有直接關係,「待的久,等於事情做的多」,這樣的思維仍深深的在大家心中,成為文化的一部份。
把員工當成成本而非資產
另一種加班形式,是真的事情多到做不完,被迫要晚下班的。如果多到導致常態性的加班,很明顯是因為業務量跟員工人數沒有達到正確的平衡,也就是少聘人了。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部份也是因為過去的傳統思維仍在,雇主把人力當成是成本,而不是資產。當成成本,就會變成營運中要降低的要素。潛意識中要的是能填坑的人員,而不是創造更高價值的人才。「越少人做越多事情」,被當成節省的指標。這樣的情況讓員工忙於大量例行日常的事情,反而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創造的情況發生。
從小就灌輸的「假勤勉」文化
走在 10 點多的台北車站,能看到一團又一團的高中生剛從補習班下課,回到家可能 11 點多,台灣人愛補習,就算教育政策不斷想減輕學生壓力,卻造就更多各類的補習班出現。而補習到很晚,也變成每個人學生時代的必備回憶。
這種在 15、16 歲就習慣很晚回家,隔天 6 點起床準備上學的情況,可以說是培育出台灣高工時尖兵的前哨站。從小就潛移默化灌輸著,時間拖著晚,就是好認真好勤奮,才不會輸別人的畸形觀念。
正視加班問題 新的文化要由大家創造
而這種長期以來的積習,讓加班變成一件「才是正常」的事情,深植在文化跟眾人的觀念中。想要打破這種情況,就要由管理者開始思考,加班的原因是為什麼?加班真的跟勤奮愛公司真的是等號嗎?大家加班真的對產出有益處嗎?
在台灣加班變成一種展現對公司忠誠跟個人努力的象徵,然而這個對於「勤奮」的認可,並沒有實際對組織運作產生正面的效益,反而常常帶來負面的影響。
超時工作不對個人可能產生過勞危害,更對公司的成長更沒有直接相關,當一個公司出現普遍加班的情況,領導人反而應該要思考是不是在調配或領導上出了問題,而不是以為這是員工的勤奮的表現。
推薦閱讀
當公務員的心態是什麼?當大家都認為「鐵飯碗就是爽」,他道出真實血汗加班
【公務員心聲】加班加到死、不能組工會,政府要砍退休金也請還給我們合理的勞動權
加班文化全球都有──但美國這樣做,讓喜歡壓榨員工的慣老闆們被市場淘汰
(本文經原作者 何則文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人在愛加班什麼啦!加班文化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