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先前我們有篇文章,以果凍筆事件探討台灣教育用愚民思維扼殺孩子美學,如今作者對於網友留言做更深一層的思辨,究竟當我們說「遺失風險誰來負責」的同時,不正是檢討受害者的開始?當我們質疑「教這個孩子都不懂」,不正是長久以來將學生幼體化,就如同性教育一樣,把孩子當成愚民對待?
現在的教育應該丟棄既有的邏輯模式,在快速變遷的世代中,我們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孩子領先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比孩子進步?(責任編輯:鄭伊真)

現代孩子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雖然與過去有許多差異,但那不是落後,而是他們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我們不能否認世代的距離,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孩子領先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比孩子進步?圖片來源:Pixabay
文/ 林于倫
首先,我今天得知我有學生國小時曾經被這位張老師所教過,透過學生了解到張老師平日的確是位認真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我想再次強調,本文以及前文所探討的現象,都無涉乎個人,只聚焦在該事件中,也是從「沒收、禁用果凍筆」這件事做延伸討論,我無意否定張老師對於教學的用心,只是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反思。
「學生攜帶高價文具至校園,失竊或是遺失的風險該由誰來負責?」
我的答案是學生以及家庭教育甚至是教學現場的老師。
當家長允諾孩子購買高單價的商品之前,必須讓孩子去認知到物品本身的價值,以及可能遺失的風險,在孩子有明確認知的前提,為了舒適感乃至於設計感或是單純的內心愉悅所購買的商品之後,孩子必須學會珍惜物品以及妥善保管。
而校園中不可諱言極難避免失竊或遺失的情況,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透過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明瞭不應竊盜侵占他人財物,這也屬於本份,何況在校園中最容易遭竊的物品可能是手機與現金,直接用筆容易被偷來進行討論個人是覺得劃錯重點了。
再者,任何的教育場域都不應該只是為了怕出現受害者而禁止合理的自由行為,這可以延伸到「女性能否深夜行走於路上」、「女學生是否不應穿著非白色的內衣」,這些都屬於個人自由,不應該去檢討受害者,應該加強教育避免加害者的出現才是根本之道。
一名慣竊的孩子,就算同學抽屜只放了五塊十塊都有可能伸出第三隻手的,我們應該教育學生不要偷竊,而不是禁止學生帶錢到學校。
「以前的學生都用些平價的文具,難道他們有比較糟嗎?為何需要花這麼多錢買筆?」
我想,社會與時代的演變是動態的,要求當代的孩子去抵抗潮流未免也不太實際。難道諾貝爾文學奬的得主都還是用鵝毛筆書寫而不是用電腦嗎?當代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是因為便利,我在路上迷路了,試問是依靠傳統地圖搭配指南針比較有效率還是用 google maps?
同樣道理,現代的文具商發明出先進的文具降低學生書寫時的不適感,我們怎能禁止學生使用較為舒適的文具?如果家長學生願意投資在文具上,我們也應該是鼓勵與尊重而不是禁止。
「如何解決炫富的偏差心理?」
當然,我們都認為炫富是不好的,我們同樣不鼓勵盲從,所以我們更應該要教育學生「價值」與自我肯定的重要,對於富裕的孩子教授同理心,幫助清寒的孩子建立自尊心,這不正是每一位教學現場教師的責任嗎?
課本成天寫顏回與子貢的故事,不正好可以拿來當機會教育嗎?買不起果凍筆、iPhone、名牌包又如何?也許有一天孩子可以創造出超越這些東西的產品,或是教育出安貧樂道的學生,不可能這地表上的典範永遠只能存在於課本和神話裡吧?更何況富裕與否根本也無法透過單一物件的禁止來徹底杜絕差異。
「笑死人,買個果凍筆就能培養文創與美感!」
是的,絕對不可能買隻筆或是奢侈品就能創造出這麼多功能,但是培育鑑賞能力與探討成功的品牌價值絕對是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考,教科書上成天灌輸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卻鮮少從生活實例上討論因果關係,中華民國的教育習慣給予學生標準答案卻省略掉思辨過程,這不正是填鴨式教育的悲哀嗎?
我們當然知道有些商品的成功只是因為炒作,但透過師生之間的討論讓孩子自己去體會這件事,難道不會比只給予結論更好嗎?更何況教育場域中師生的權力關係,只要拿捏失衡,很容易變成單純的規訓而失去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國小生哪懂這麼多,這些概念只是打高空」
說實話,真正最讓我不適的反而是這些評論,邏輯的謬誤可以指證,偏差的觀念可以反駁,陳腐的思想可以革新。但從根本上去將學生幼體化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
中華民國的教育中出現過多少次這種大人自以為是幫孩子省略的事蹟,從小,師長覺得性教育可以緩,所以我們製造出一堆成年後連保險套怎麼戴都不知道的可憐蟲,一堆人甚至以為處女膜真的是一層膜,社會上充斥著成年後卻對兩性關係全然陌生的年輕人。這些不都是大人們自以為是的篩選教育後的結果?
小學生真的不懂價值嗎?小學生真的全然沒有認知能力嗎?國高中生難道多數都是屁孩所以無法對話?要真是如此不用等到全球暖化水平面上升,台灣早就完蛋了。
我進入教育產業超過十年了,這十年我深刻的體悟到台灣人對於新世代的誤解有多深,現代孩子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雖然與過去有許多差異,但那不是落後,而是他們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我們不能否認世代的距離,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孩子領先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比孩子進步?
身處於成長年代只有老三台可以看的世代,如何能與處於網路時代隨時都能接受到資訊的孩子相比?很多以前我們要特地跑去圖書館翻書的資訊,他們只要上維基百科就看得到了,這就是當代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
無論我們今後的對話與討論會產生多少火花與衝突,我都希望諸位去正視台灣的教育是否有隨著時代的演進而做出適當調整的問題。
教育之於台灣,往往只是每個人都認為很重要但卻懶得去花心思耕耘與思考的領域,很抱歉從果凍筆推導出這一堆長篇大論,但身為教師,我真心認為我們的學生與教育值得這樣被討論。
(本文經原作者 林于倫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孩子用 200 元果凍筆太奢侈?他點出「毛骨悚然」的台灣教育:用愚民思維扼殺孩子美學
【矛盾的台灣社會】當我們總是叫學生「聽話」,卻期待他們長大後懂得獨立思考
孔融讓梨是教育美德?這才是真實結局:孔融最終成為性格扭曲的「恐龍」
讀完你也可以學會黨國洗腦術!完美破解黑心歷史寫作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