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從八田與一銅像被破壞到最近一尊百年「石狛犬」雕像被砸,台灣部分人士一直有很深的仇日心態。本文作者分析,這份仇日心態並非只是中日戰爭仇恨價值觀的延續。

他從一份日治時期中國和台灣人均GDP收入比較圖說明,這份仇日心態看不起的不是日本,而是台灣。我們希望告訴你的是,唯有接收、正視過去的歷史,才有可能阻止無意義的仇恨蔓延。(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台灣回憶探險團

從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日治遺跡破壞事件,或是時常有某些人留言發表標準令人費解的仇日言論。這類現象,我們曾經認為是中華民國帶來延續日中戰爭仇恨的價值觀影響,但觀察這些立場仇日的留言者,卻時常有人使用日式名稱,或是頭像使用日本動漫、明星、名人的照片,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要解析這種現象,必須從中華民國還未來臺之前講起。

附圖為1895-1945日本時代的臺灣與中國的人均GDP比較圖,由圖可以看出日治初期臺灣居民收入水準僅略高於中國,隨著日治下衛生設施、水、電、鐵道、風俗/土地/戶口調查等等各種近代化建設一一進行後,1905之後開始飛躍性進展,一直到1937年戰爭全面開打之後受到影響才逐漸下降。

反觀中國方面在1911年革命爆發清帝國瓦解後,軍閥割據內戰,人均收入不斷衰退,到了日治中後期,兩岸人均收入水準已呈現巨大差異。而我們在大量日本時代的臺灣老照片,也不難觀察出當時街景美麗、文化素養令人驚訝,反觀現在無所不在的「中華民國美學」只能無奈嘆息。

戰後中華民國佔據臺灣,為了鞏固其統治基礎,長期以「帶來黃金解救臺灣」「保衛臺灣免受共匪併吞」的神話無孔不入催眠人民。在這類謊言之下,黨國信徒如何能夠承認戰後逃來臺灣的中華民國和前任統治者日本,不管從經濟、文化素養、治理能力是存在何等巨大的落差?

臺灣絕大多數人並不期望被日本統治,回顧歷史的意義在於找回真正的記憶,卻時常引來黨國信徒謾罵「皇民餘孽」「倭寇走狗」「慰安婦後代」,其真正目的在於遮掩其各方面嚴重落差下的自卑,或是謊言遭拆穿導致統治基礎動搖。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有人可以哈日旅遊追日劇追明星,卻不能接受臺灣人去檢視過去的歷史。他們沒有辦法接受眼中只能當奴隸、吃蕃薯籤、靠他們解救的臺灣人,居然曾經過得比他們好。更不能接受臺灣因中華民國到來陷入萬劫不復境地的真相。

當他們做出種種仇日行徑時,其實看不起的不是日本,而是臺灣。這就是黨國信徒仇日心態的真相。

(本文經原作者台灣回憶探險團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由日本時代臺灣與中國人均收入比較,看今日部分人士的仇日心態〉。)

推薦閱讀:

台灣稻米曾名揚東亞!天皇都指名要吃,日治時期台灣米強到連日本米商喊不要
台灣人都該認識的日治官員:八田與一不只蓋了嘉南大圳,而是真正改變這塊土地
蔣中正造就台灣經濟奇蹟?數據打臉國民黨假歷史: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