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2013年中國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以貫穿亞洲銜接東歐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結合通往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試圖建立起由中國主導的跨國經濟帶,創造出跨國的區域經濟合作效益。

然而,中國所大力提倡的一帶一路,卻不是個單純的雙贏經濟概念,而是藉由經濟深入對他國的控制,察覺這個事實的印度,在近日公開拒絕了中國的邀請。(責任編輯:潘岳揚)

隨著中國大陸逐漸加大「一帶一路」的推行力度,印度最近公開拒絕「一帶一路」,加劇了龍象之爭,印度背後有何戰略思考,引人關注。

中國大陸當局14、15日大張旗鼓地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大陸當局這項戰略大肆宣傳,但印度拒絕派人參加,等於公開拒絕參與由中國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計畫。

許多專家認為,印度強烈拒絕「一帶一路」,主要是包含在「一帶一路」內的「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爾,讓印度無法容忍。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貝格雷(Gopal Baglay)在被問到印度拒絕派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曾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接受忽視它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計畫。」

不過,上述並非印度拒絕參與「一帶一路」的主要理由。

香料之路與季風計畫,印度不願受一帶一路控制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早有自己清晰的周邊戰略計畫,提出包括香料之路計畫和季風計畫,被視為是印度版的「一帶一路」計畫。

其中,香料之路計畫是印度歷史上與亞洲、歐洲31個國家和地區間進行的貿易路線,印度這項計畫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計畫類似,都是希望藉著歷史上緊密的貿易連結,促進印度與這31國的貿易與經濟關係。

至於2014年9月提出的季風計畫,則根據古印度水手藉著季風航行,在印度洋周邊國家到阿拉伯半島及東非進行貿易,莫迪希望在上述範圍內尋求與印度次大陸、斯里蘭卡、模里西斯等印度洋國家、東南亞國家強化經貿合作,推動航行自由。

因此,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除入侵印度視為經濟命脈的印度洋,更與印度上述兩個戰略計畫競爭。

此外,印度反對「一帶一路」還有更重要的關鍵,那就是這項計畫透明度不高,且中國大陸意圖藉著「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等援助和貸款,擴大區域影響力,左右小國外交政策。

一帶一路是雙贏?還是中國控制他國的戰略手段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曾在記者會上公開說過關鍵的一段話,跨國連結倡議必須基於普世認可的國際規範,良善的治理、法治、公開和透明等原則,這類計畫應避免讓整個群體的未來面臨嚴重財政負擔。

斯里蘭卡就是印度提出疑慮的最佳例證。

中國大陸過去10年透過所謂基礎建設等援助貸款,讓斯里蘭卡欠下80億美元,使中國大陸取代日本成為斯里蘭卡最大債權國,且斯國基礎建設有7成仰賴中國大陸貸款和援助。

因斯里蘭卡無法償還貸款,被迫把赫班托達港(Hambantota port)與附近1500公頃土地租給中國大陸企業,為期99年,讓斯里蘭卡某種程度受到中國大陸的控制。

另一個例子則是緬甸。中國大陸從國際孤立緬甸時持續向緬甸投資且提供援助,緬甸政府現在驚覺許多方面遭中國大陸控制,正試圖引進更多外國投資,希望擺脫中國大陸的控制與影響力。

經濟跟戰略考量,印度不會接受一帶一路

因此,萬一中國大陸透過上述相同模式,以「一帶一路」擴大滲透印度洋國家,印度認為這將影響到印度的國際戰略與經濟安全。

一名匿名印度退休官員說,中國大陸現在的許多戰略都仿效美國二戰後崛起的作法,印度當年都不接受美國這種以經濟援助控制他國外交與內政的作法,何況會接受中國大陸現在的「複製品」?

為對抗中國大陸上述戰略,印度正與日本合作推動「自由走廊」,希望透過日本的經濟與技術力,一起在「一帶一路」經過的國家強化對當地的基礎建設投資,抵銷中國大陸在當地的影響力。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特派專欄 拒一帶一路 印度有香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