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等了好久好久,金曲特別貢獻獎終於到了張雨生的手裡。這位早逝的天才雖然離開我們20年,但他的歌聲與影像仍舊留在我們的心中。時至今日,他的《我的未來不是夢》依然繚繞在四五年級生的耳裡,唱出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的景象。不過,環顧現今台灣音樂產業,地位卻是不斷衰微,只剩下點點星火。不過幸好,這點星火仍有燎原的能量

說到我這位政大的學弟,大概只能用遺憾來形容。他以一曲《天天想你》嶄露頭角,又挖掘出如今的歌后張惠妹,這般的人才卻是在一場車禍中驟逝。就在他出意外的前幾日,我們在電台周年慶祝趴上相遇,原想拍張合照留念,卻因臨時找不到相機作罷。沒想到,那日一別,竟然就是天人永隔,令人不勝唏噓。

張雨生如流星一般劃過台灣樂壇,留下的軌跡卻讓我們品味了 20 年

然而,物換星移,台灣樂壇地位近年不斷走下坡。就算新人歌手唱著《我的未來不是夢》,眼前的道路多半還是一片茫然。音樂人姚謙就說,台灣現在缺的是一個讓新人磨練演出的舞台,所幸中國崛起後所推出的《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填補了這個空缺,才沒有讓台灣華語音樂衰退成為小眾消費。否則的話,台灣樂壇恐怕就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

數位音樂與中國崛起乃是時代趨勢,我們既然不可能逆勢而為,盲目維護實體唱片與抵擋中國音樂節目,當然就該借力使力,利用他們的資源來茁壯自身。在這點上,文化部做為文化產業的督導角色,領航之職責無旁貸。

問題是,雖然此次金曲獎納入數位音樂已是創新,但在前瞻計畫中,文化部跟其他部位一樣,依然是著重硬體建設多於軟體概念。然而,光有建築而無故事,所謂的文化便缺少人味,又怎麼能打動人心?文化部應該趁著金曲獎的機會內省一番,重新以文化的根基 ─ 人 ─ 做為施政焦點,才有機會讓下個世代的年輕人能再唱起《我的未來不是夢》。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