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亞洲經濟成長飛速,但是這能證明亞洲教育非常成功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亞洲的學生們總是世界榜上有名的不自由和痛苦呢?長期在瑞士教學的台灣老師認為,在此之前,可能要先定義「什麼是成功」。畢竟從根本來看,東西方教育的本質從這裡就有了極大的落差:歐洲教育你追尋「你是什麼樣的人」,東方卻只在乎你最後能不能符合社會的期待……(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黃世宜
昨天學生問我一個問題,他要做報告。題目是:許多人都說,中國甚至亞洲,這個世紀初經濟上揚,未來甚至可能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你認為,他們這樣經濟實力的上升,是不是說明了中國甚至包括亞洲現行的教育體制是成功的呢?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又是為什麼?
我的學生在中國曾經生活居住了一年。他隱隱約約覺得,根據他在中國學習生活的經驗,他個人情感上並不同意「經濟成功等同教育成功」的看法,但是,他又無法說出很具體的為什麼,所以就來跟我討論。
我是這樣告訴他的:
一、關於第一個問題,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歐洲和華人圈對成功的定義完全不同,也因此導致教育目標完全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做出「因為經濟成功所以教育值得借鏡」是危險的:
歐洲人對於成功的定義,是對於「個人存在的意義」實現了多少?這也是他們教育的目的,必須思考:我是個怎樣的人?我要過怎樣的生活?我要怎麼讓自己更快樂?
但是在華人地區,所謂成功的定義,有著群體社會的集體標準,華人教育的目的,是確認這個人在群體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群體想像?對於家庭,他是不是一個好孩子?他是不是一個理想的丈夫與父親?是不是一個符合期待的妻子與母親?對於國家社會,他是不是能夠提供各種產值與各種實用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重視群體榮譽與社會道德,個人的情感與慾望往往被視為背離社會,並不可取。所謂的「中國經濟成功亞洲金融是世界未來」,事實上所採用的精英教育模式,也只是持續滿足了某一種階級與集團。但是對於個人情感與慾望的摸索,在亞洲教育是幾近空白的。
二、歐洲師生關係,又與華人世界的師生關係,有哪些不同呢?
學生說,難怪他在亞洲,觀察到升旗典禮、穿制服、大會操等等這一些校園活動,隱隱約約感到不舒服,覺得跟自己個性不相合。然後他又接著問,那請問,歐洲師生關係,又與華人世界的師生關係,有哪些不同呢?
我告訴他,因為教育目的不同,所以演變出不同的師生關係。在歐洲,既然是為了發現學生自身的興趣與個人的情緒慾望,所以教師是站在同等地位協助者的角色,教師本身是一個「未知者」,他跟學生一樣對人性感到無知與脆弱,試著去理解學生的需要,去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他的需要,然後根據學生本身調整教學計畫,非常個人。
但是,在亞洲,既然教學目標是為了國家與家庭培養符合理想的角色,所以教師是站在「已知者」的長輩身份去指導晚輩,告訴他「你該怎麼努力」才能達到我們所已知的,關於這個社會的群體期待?
三、 為什麼亞洲和歐洲教育如此不同?
學生最後一個問題,那為什麼亞洲和歐洲教育如此不同?為什麼一個重視群體、一個重視個人價值呢?
我告訴他,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在華人地區,從來沒有發生過以個人思想情感為本位的、大範圍的思想革命,從來沒有發生過以文學、美術、繪畫、建築、音樂、哲學等大範圍,關於一個人本身情感內心世界基本的大變動。我們所期待的改革往往是以政治經濟為主題,以群體為理想,宣揚「悠久的中華文化」大家一起「拼經濟」,但是對「我是個怎樣的人」並不重視,「我難過了該怎麼辦」並不在意。
在歐洲,人文主義的探索,個人價值與慾望,從希臘時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等,一直到近代各種文藝思潮,都在個人內心這一條道路上持續探索,但即使到今天,經歷了這麼多人文主義的思想運動,歐洲還是有這麼多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還是有這麼多社會問題,那麼就可以想想,從來沒有發生過思想運動的華人社會,又該怎麼辦。
補記:
已知者最常說的:「我是在教育你,我是為你好,我比你大,這我看過太多了。」
(本文經原作者黃世宜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我在英國看見的文化差異:英國老闆不要台灣慣老闆最愛的萬能勞工,因為他們尊重專業
夾娃娃機看文化差異:台灣教你再厲害也玩不過潛規則,日本告訴你「努力就會有收穫」
從報稅制度看東西文化差異——西方社會相信你誠實,東方文化預設你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