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閹雞」其實就是常聽到的「太監雞」,由於閹割後雞肉的價格就能翻倍,因此早期閹雞業十分興盛。不過當時仍以閹割牛豬為主而閹雞為免費服務,閹割牛豬的價格也較為高昂,但隨著牛豬演變為進口居多,如今只剩下閹雞這項事業,變得勞動價格低廉,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而日漸沒落。而在花蓮有這麼三位少女願意研究閹雞的文化,更立志成為台灣首位女性閹雞師!

(責任編輯:林芮緹)

徐家三姊妹85歲的阿公是台灣所剩不多的閹雞師傅,她們利用暑假走訪各地,瞭解閹雞的故事和文化,為了不讓這項技術失傳,更希望考取證照,成為首位女性閹雞師。

徐筠茹、徐珮瑄及徐孟琪是三姊妹,她們高齡85歲的阿公是台灣所剩不多的閹雞師傅,也是花蓮唯一的一位,從小聽著阿公訴說著騎上野狼125,走訪花蓮各地閹雞的故事,因而萌生想了解閹雞文化的念頭。

三姊妹成立團隊,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並獲得補助經費,她們利用這個夏天,踏上這趟閹雞尋根之旅,除了拜訪新竹、苗栗及屏東的4位閹雞師傅外,更傳承了師傅投入閹雞文化的故事。

談到閹雞文化,徐筠茹表示,公雞被閹之後,個性會變得比較溫馴、好飼養,而且沒了雄性激素,會長的較肥、多肉,口感更鮮美,閹雞肉在市面上的價格也比一般雞肉貴上約1倍。

除了拜訪閹雞師傅外,三姊妹還前往苗栗玉清宮參與「大雞比賽」,而「閹雞達人」蔡玉清表示,「他養的不只是雞,而是實踐文化的精神」,因此願意分享自身經驗,把多年養雞的經驗傾囊相授給需要的人。

「感動地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的起步機會,去爬梳阿公的閹雞人生」,徐筠茹說,一開始以為閹雞技術是即將失傳的東西,後來在走訪過程認識到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閹雞師,但有趣的是還沒遇見女性的閹雞師。

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徐筠茹表示,自己已經在屏東竹田閹禽推廣中心上課,練習操作技術,9月也通過初階考試拿到證書,將朝中階和高階前進,同時也和阿公互相研究技術,希望找出屬於自己的閹雞手法,更期許自己能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閹雞師。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不讓閹雞技術失傳 女大生考證盼當閹雞師〉。)

延伸閱讀:

13 歲就上街頭賣藝,守護台灣傳統藝術 70 年——她的「唸歌」專輯讓德國設計大獎都驚豔
這個外國人台語比我阿嬤還輪轉!靠拼音和看本土劇自學,他的台語已經海放一半台灣人
為什麼八點檔、霹靂布袋戲不能是文創?因為台灣人打從心底鄙視自己的本土文化
【募資 4 天超標 400%】這些「本土妖怪」你認識幾隻?民間傳說變桌遊讓全世界認識台灣!
痛批歌仔戲「低俗趣味」禁唱、強迫改國語,看 40 年前國民黨如何扼殺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