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老西區.新國門】
隨著忠孝橋引道拆除重現北門,2016 年柯文哲啟動「西區門戶計畫」,目標是翻轉老舊不堪的台北車站周遭區域,讓這裡成為新國門 。
西區對台北的重要,在於它是這座城市的「根」。
以北門為核心的台北西區鄰近港口,過去曾是商貿往來最茂盛之處,其繁華程度甚至讓日本人驚呼這裡是「東方小巴黎」。然而隨著都市開發東移,時尚小巴黎逐變沒落,成了落後的「老西區」。
如今在北市府都市規劃下,老西區展開新生命。然而從執行至今,如何在開發過程中兼顧古蹟、歷史記憶,又再度浮出檯面成為一道難解習題。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BO 希望藉由《老西區.新國門》專題,再度讓讀者關心都市開發與自己的關聯,思索未來希望看見什麼樣貌的都市。
這篇是專題第二篇文章,藉由對林欽榮副市長專訪內容,我們希望能理解台北市政府對西區門戶計畫的整體規劃和想像。
(責任編輯:黃靖軒)

圖片:台北副市長林欽榮。
文/林靜宜
台北西區終於受到關愛了!首先,迎來2017年台北燈節,也或許只有西門町,才能讓今年台北燈節很潮的滑板「小奇雞」、動漫大使花燈,毫無違和感的融入週邊景觀。台北燈節只是暖身,更重要的目標在後,八月在台北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西區會成為台北市的國家門戶意象。
從1980年開始,台北市相繼發展信義計畫區、內科與南港軟體園區,三十多年來,東區成為這座城市的主要成長能量,也因而有了金融與購物中心精華區、科技聚落園區的國際都會樣貌。但,國際都會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城市的性格,正如國際化走到最後,還是要回頭談在地文化。
嚴格說來,作為首都,台北的城市性格並不明顯,其中,很重要的關鍵在於舊城區的西區不是市政聚焦之處,但這裡卻是台北文化根源所在,光是從大稻埕到西門町就可以說上三百年的故事。
柯 P 至少有項政策是讓台北西區人與文化人開心的,那就是拆除忠孝橋引道,讓遮蔽40年的清古蹟北城門從交通路障變成文化靈魂主角。作為首都,這代表台北城市視野的進步,懂得連結這塊土地的歷史意義,而非流於保護古蹟形式,為了交通動線,把主角圈禁在鋼筋水泥橋間。
大部份人都能贊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底,在柯 P 市府團隊的西區門戶計畫裡,讓台北舊城區場域的清朝、日據時代的建築群,變成一個個城市博物館是他們對台北的發展規劃之一。
相較於眾人拍手叫好的北門再現工程,鄰近的三井倉庫宿命就沒這麼順遂。被定位為歷史建築的三井倉庫,在文資團體的抗爭之下,最後的決議還是移位 51 公尺保存。老實說,於法有據,於情,台北對文化資產如何保存的議題,還有進步空間。
所謂的進步空間是:作為市民,我們對於這座城市是否有願景?我們定位這座城市的場所精神是什麼?若集體潛意識缺乏了「場所精神」的思考,便容易陷入以對立抗爭達成表面平衡,用短期政績替代長遠紮根,以市容景觀概括城市美學,用文創市集換算文化實力。
若說民主帶給台灣什麼禮物?那就是集體情感的釋放與聚合更為自由,而當下的我們想為台北定義何種場所精神?
答案不會只在執政者身上,我們需要透過對話、理解、溝通與聚焦屬於這一代的集體意識,找出台北這座城市的場所精神,因為一座城市的當下足跡是未來記憶,在我們身處過往城市建設者給予的未來時,同樣,我們也在創造未來的歷史風華。而,沒有靈魂,城市的發展只是時間片段。

為了宣導西區門戶計畫,2017 年台北首度將燈節搬到西區。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西區門戶計畫」是否能讓世界看見台北的靈魂?且待時間證明。我們也關心,打開北門、位移三井倉庫,台北學到什麼?是更接近場所精神一步,還是拉開距離?以下專訪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由他談談西區門戶計畫能為台北帶來何樣的未來:
Q: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能促進城市美學的發展,在台北西區門戶計畫裡,城市博物館是重要的發展概念,但三井倉庫卻在過程中引發爭議,您怎麼看?
林:這問題的重點在於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的不同。西區門戶計畫是要發展城市博物館,我們以市議會舊址、台北車站、北門為軸線,整合市議會舊址、公路總局、北門、三井倉庫、台北郵局和鐵道部,打造為「六大博物館」廊帶,竭力保存古蹟與歷史建築是市府團隊的原則。
古蹟必須原址保存,但三井倉庫是歷史建築,依法被界定可以移位。我們是考量過北門圓環的整體動線,多次與多位專家學者討論,才做出移位51公尺的決策,而採用的遷移工法反而能讓三井倉庫在搬遷到新址後,活的更長壽。
作為政府,你必須承擔,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也不能太過重視少數人的聲音。我認為,三井倉庫是很好的社會辯證,以及我們對於文化資產的學習過程,市府團隊也要從中學習傾聽多元聲音。
Q:為何會選定西區作為台北市的國家門戶意象?
林:從1980年代開始,李登輝前總統界定台北市往東區發展,36年後,我們的「西區門戶計畫」把台北從東區拉回西區,透過機場捷運連結到台北車站(A1),西區成為另外一個國家門戶,它的能量來自東區的信義計劃區、內科與南港軟體園區的黄金三角洲。
若我記的沒錯,信義計畫區的年營業額約2兆、內科年營業額約4兆、南港不含生技產業,營業額約就有 6 千 5 百多億元,這三區還會持續成長。台北雖然是從西區開始發展,但若沒有東區這三十年的實力,能量是無法還原到西區。
Q:您是土生土長的大稻埕人,台北市的城市個性很模糊,你認為這座城市的個性是什麼?
林:台北還在積累城市個性、成就自明性(idenfiity)的過程。如果要選擇一個足以代表台北的地區,西區就是real taipei!作為一個城市規劃者,我向柯P建議台北市一定要啟動「西區門戶計畫」。
西區門戶計畫還有另一個重要意義,它能原汁原味表徵出台北城市的自明性,讓台北從19世紀至今的城市脈絡與地景,可以被聞嗅、體驗與察知。
Q:但國家門戶不該只是表面的國門意象,重點在有了門戶之後,台北市會不會變得更好?這座城市會不會更具未來性?
林:身為都市規劃者,除了歷史脈絡,要有未來性,如果缺乏這樣的中心思想,只是在玩弄地景遊戲。西區不但是國家門戶,也是國家的創新門戶,我們會規劃西區成為VC(Venture Capital)重鎮,帶領台北連接文化、創新創業的能量與世界的創投,成為VC Capital(創投首都)。
也只有西區可以做到transportation hub(交通樞紐)的角色,因為信義計畫區沒有直通機場。想像一下,世界創投來到台灣,下了桃園機場,搭機場快捷直達台北車站,他所看到的都是台北展現的機會。
西區門戶計畫被定位為國之門,是從歷史爬梳新的未來,我把夢告訴你,六到七年後,台鐵火車站總部移到東區的南港新西里。台北車站會成為國家創新、創業的園區,讓隱身在台北市的start up(新創事業)都能有機會因為西區的國家創新基地而被世界創投業者挖掘、關注。
未來,台北車站會是全球火車站的變形,不是變成更多的微風廣場,而是集合車站、文創商場、co-working space、辦公室、演藝廳等多元機能。
文化是城市很重要的文本,但還要包含一種精神,台北過去缺乏這樣的城市定位,創投城市的冒險精神很適合台北。西區能讓台北的味道與自身性被表徵出來,引領台北迎向新的十年、下一個二十年的關鍵轉折,在全球競爭的過程中,帶領台北成為創投城市(the capital of VC)
Q:可以舉例嗎?像全球哪個車站?
林: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維也納火車站、巴黎里爾車站的上方都是辦公室,這也是世界大城市車站的趨勢。
西區門戶是台北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也就是清末、日據到現在的能量積累。舉例而言,當西區積極準備成為國家門戶,台北就有機會成為全球華人優質生活的智慧化實踐場域,比如高齡化城市,台北是六都裡的第一名,也是第一個提前進入超高齡化的城市。
若台北能成為創投城市,就能把自身的困境轉成發展機會,如用智慧科技發展高齡住宅、輔具與遠端醫療等創新、創業。
台北雖然被稱為天龍國,但這城市是極度的友善、好客,只是比較「搞怪」!巷弄文化我們當然要繼續談,但小要與大(產業)結合。台北還很年輕,我們要信仰自己的城市,信仰不代表不批評,you believe your city,這個城市就有機會偉大!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
延伸閱讀:
拆處引道解放北門只是開始,柯文哲真正的野心是打造「台北凱旋門」!
從台北北門看台灣人如何對待古蹟:不是嫌老舊隨便亂拆,就是想要「翻新」做成超醜 LED
專訪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政府應有作為,這個都市的更新才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