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具象化,在中國

還記得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84》中集權的「老大哥」政府,和無所不在的監視系統嗎?中國近期打算推動的社會信用制度(social-credit system),事實上就是將這套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具象化。

除了監控人民的日常行為外,它更會將這些行為轉化為具體的分數,而評分的高低將會影響我們舉凡買火車票,或是申請貸款的權利。

除了瞭解這套制度對於人權和隱私的危害外,本文也藉由杭州地區示範的結果,對資訊透明化與侵犯隱私之間的界線提出提醒。

25年前蘇聯解體時,全世界都認為共產主義即將走入歷史,柯林頓甚至在1988年對時任的中國總書記江澤民喊話,認為中國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

事到如今,我們隨著西方國家度過了幾次重大的經濟危機,民主的價值也在2016年三樁黑天鵝事件中備受挑戰: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義大利憲改公投失敗。

反觀中國,在經濟或政治方面不但沒有受到波及,反而更加壯大,以致於有了「中國式資本主義」和「中國式民主」這些詞彙的誕生。儘管這背後隱含著適度(或過度)的政府介入和獨裁手段,中國式價值似乎在西方價值失靈的同時,證明了自己的有效性。

中國政府打壓異己和反動份子的舉動雖時有所聞,但他們近日打算推行的社會信用制度,無疑再次挑戰了人權和隱私的敏感神經。

這套制度的宗旨在於,藉由掌控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諸如買菜、談天、網頁瀏覽紀錄或金融狀況,並對此予以評分。而這個分數,則會回過頭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權利,小至買火車票,大至申請貸款等。

說穿了,資訊掌控已經不是新聞。隨著各種資源的集中統一,例如一張悠遊卡可以搭捷運、超商付款,或結合信用卡等功能,政府的確有能力藉這些資訊掌握我們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我們之所以默許一切發生,也只是因為目前利大於弊,加上我們對政府些許的信任,讓我們不至於起身反抗。

但要是在資訊掌控之餘,加上評分制度,這無疑就是政府藉由這些資訊,進行社會控制的表現。一位政府官員表示:「(這套制度)可以允許值得信賴的人走遍天下,使毫無信用者寸步難行。」

西方國家同樣有獲取這些資訊的管道,但我們相信政府在使用時會有法規控管;相較之下,中國是個連人民拜訪父母的頻率都會嚴加控管的國家,這種孝順指數讓我們可以合理懷疑,社會信用制度必然會使政府的權力無限擴張。西方的評論家更指出,這套制度和中日戰爭時,日本在中國佔領地頒發「良民證」的行為並無二致。

覺得一切都是危言聳聽嗎?我們來看看這套制度目前在杭州的試行狀況。

因為和房東的官司敗訴被列入黑名單,他再無法購買機票

杭州一位陳太太搭地鐵時,因為使用了她兒子的學生票,被警告並處以罰鍰。這聽起來只是小事一樁,但地鐵沿線已經貼出告示,違規行為可能會影響個人在「個人信用資訊系統」中的評分。如上所述,分數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雖然目前試行的版本和北京當局的計畫仍有出入,陳太太的違規事件也不見得有進入中央系統中,但公告上也指出,從元月一號起,相關的事項就會被記錄下來存底。

這也牽涉到現代中國社會中的黑名單文化。一位杭州的律師指出,他一位在旅遊業的客戶因為和房東的官司敗訴而被列入黑名單,導致他無法購買機票或高鐵車票。

我們一再強調的是,不管黑名單或是資訊流通,其實在各個社會中都有先例,或仍有現存的案例。重點是政府會把這些資訊運用到什麼程度,以及更重要的問題,運用時是否有法律在背後監督,或一切都是自由心證?

這套系統當然也可以有運用得宜的一面。在2008年毒奶事件之後,中國人民開始格外重視飲食安全,因此洋涇地區在某些餐廳外設有觸控螢幕,讓消費者得以查看食材來源、廢油處理狀況、烹調現場,以及官方的健康清潔指數。

但終究,資訊透明化和隱私侵犯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要擁抱前者而迴避後者是太樂觀了的。

如何與狼共舞?

現階段,中國政府在技術上還有許多待改進之處,其中最大一部份就是如何掌控1.4億人口的所有資訊?但這並不會阻擋這套制度在2020年實施。

雖然這套制度的官方說詞是「構建完整的系統以限制和監督權力的運作」,並且「擴展公眾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這聽起來很像西方的民主制度吧?但習近平顯然不打算採取這條進路。

到底要如何和這套危險的制度相處?目前專家們尚無定論。雖然中國人已經習慣政府對於網路和言論自由的鐵腕政策,但評分制將會具體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權利,或許我們只能保持警覺,並期待各國政府會對這樣的制度進行譴責。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Jason Ilagan, CC Licensed)

參考資料:

  1. China’s digital dictatorship
  2. China’s New Tool for Social Control: A Credit Rating for Everything
  3. China’s New “Social Credit Score” Brings Dystopian Science Fiction to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