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同為是被殖民過的國家,芬蘭為保護自身語言不遺餘力,台灣則是不重視本土文化,甚至有些人覺得說台語很俗。
芬蘭能有今日高度的國家認同和文化高度,是因為他們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其中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就是「語言」。其實,台灣也有豐富的語言文化──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只可惜多年來的不重視,讓這些寶貴的資產逐漸遺失。(責任編輯:蔡沛宇)
在芬蘭交換的一學期,我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著芬蘭人的日常,並且選修北歐文化政策課程,深入了解斯堪地那維亞的文化,我開始當起小小的社會觀察學家,更嘗試自助旅遊北歐各國。
旅行的目的從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學習看待事物的新方式。
──亨利.米勒
當我們到歐洲旅遊的時候,總能沉浸在濃厚的歐洲文化氣息裡,事實上,他們在形塑發展與保護自己的文化,下了很大的工夫。
同為被殖民國 芬蘭為保護自身語言不遺餘力
芬蘭以 Nokia、Angry Bird、嚕嚕米和教育制度聞名於世,由於地理位置挾在瑞典、俄羅斯兩大國間,曾被長時間的殖民,即便如此,他們仍保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他們的建築沒有古老帝國的歷史感,卻有現代主義的簡潔設計、世界知名的桑拿浴。
芬蘭的文化是顯而易見的,正因為他們努力且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他們對自己國家產生文化認同、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其中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即是「語言」。
隨著全球化,北歐各國並未隨波逐流,對於文化多元性(Culture Diversity)更是看重。想要在芬蘭找工作或移民,首先要通過芬蘭語的檢定,即使大多芬蘭人都能說英文,但若想找到工作,流利的芬蘭語是必備條件。
芬蘭政府除了希望自己的語言文化不因大量移民人口湧入而日漸式微,另一方面則是保護免於被西歐或其他國家文化過度影響,可見他們對於語言的保護是費盡心思。
在芬蘭的交換期間,我開始學芬蘭語,每天複習芬蘭語成了我的日常。芬蘭語很特別,就跟他們的國家一樣。沒有介係詞、沒有冠詞、更沒有文法的陰陽性別。
老師說了一句使我最印象深刻的話:「我們認為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平等的,不應該有差別,所以我們的語言也不應該有差別的用法。」這時我的腦筋被震了一下,芬蘭人對於「平等、公平」的尊重已經深刻到奈米等級了啊。
而如我們所知,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是出名的完善,他們的文化政策也是以「強調人人可以獲得優質文化的平等權利」為中心,是典型福利國家的倡議。他們認為文化是基本權利,政府必須執行保護與推廣,形塑國家文化可以讓公民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更有強烈的認同感,並且深入到每個家庭。
國家要在世界佔有地位 重要的因素是文化
反觀看台灣,常有人認為講台語就是很俗、不入流,像台客,想起我剛上大學時期從台北來到台中,認識新同學的環境總會有一題:「你是哪裡人?」,印象深刻有一位男同學「驕傲」回答:「我台北人啊」。
下一句讓我傻眼的是:「台北人當然不會台語。」由於筆者從小和阿公阿嬤長大,即使住在台北,父母的家庭教育是,身為台灣人一定要會說台語,因此台語能力還說得過去。
當我聽到這位同學的談話,我不禁為台灣人感到憂傷,為何台客、說台語變成種貶抑詞彙?
一個國家在這個世界佔有地位,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文化」。課程上提到其他國家的文化政策,英國、法國等西歐大國都是以保存完整文化為中心。
他們的理論是,當國家保存文化的同時,除了加深國家認同感(National Identity)外,市場能被打開,更多購買文化的金錢在市場流動,進而成為維持文化的主力之一,因此,文化和經濟是高度相關的。
當台灣目前正被陸客減少、博弈救觀光的議題紛擾時,我們應該思考著,我們有什麼樣的「文化競爭力」,能吸引更多的外國客前來旅遊?而不是一味的討好。
還記得上某堂課,老師要我們介紹自己國家主要產品,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位日本同學他說:「文化。」
是啊!還記得國中時期人人都在哈日,會講幾句生活日語是潮流,追日星、著日裝、吃日式餐廳、看日劇。而近年韓流來襲,人人學韓語,韓風穿搭、比韓國手勢、瘋韓式餐廳還要打卡、追韓劇,聽 K-POP。
當大國們都在銷售著文化,增強國際能見度,吸引觀光客,那台灣的文化政策方向呢?
由於過去歷史背景,台灣這島上充滿著不同的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只可惜多年來社會因素、政治因素,讓這份美好逐漸遺失。
越來越多人崇洋媚外、哈韓、哈日,抑或是抱怨自己住在鬼島,我們曾幾何時回頭看看自己所擁有的資產?當我們欣賞、讚嘆甚至羨慕著這北歐的烏托邦時,我了解到這不只是國家、政府建造的,更是每位人民的堅信。
我想起衛福所老師引述美國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總統說的一句話:「不要問國家為了你做什麼,你要問自己,你可以為國家做什麼?」
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我們是所有說中文的國家中唯一的民主國家;
我們是世界唯一使用繁體中文的國家;
我們有數一數二連國外都想仿效的健保制度;
我們台灣的音樂是華語流行樂的好萊塢;
我們的多元文化、歷史背景,都可以成為種優勢。
台灣的歷史文化複雜 但不應忽略或逃避
每次遇到新朋友問我來自哪裡,我會驕傲地說 Taiwan,雖然有時會遇到搞混 Taiwan 和 Thailand 的人,只能笑答「Not Thailand, it’s Taiwan!」,下句補「small island」,並耐心地介紹。
事實上,歐洲人對台灣是一知半解的,亞洲國家可能只知道中國、日本、韓國、泰國,但也曾在派對上遇到一位瞭解蔣介石帶領軍隊撤到台灣後中華民國歷史的法國人,他問我「到底誰才是真正第一個『中國』?」
還有位可愛的芬蘭人聽到我說我是台灣人,就說「NOT China, right?」;也曾在瑞典的超商碰到問我中國、台灣是兩個國家嗎?而在俄羅斯旅遊時,遇到的墨西哥人甚至清楚了解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歷史脈絡和政治關係。
也許在台灣,我們都避免談論這個話題,因為牽扯到以什麼名字為國家的政治立場、統獨議題,但在外國,我們不能抹煞這歷史的事實,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是有人聽過、記得這些痕跡的,雖然台灣這座小島,歷史上很複雜,但不應該被忽略或逃避。
或許台灣沒有鮮明的文化標記,因為歷史背景讓不同文化交雜著,但在這些文化價值間撞擊,這就是我們能產生的新文化啊。
歷史背景,讓我們台灣人存在著隱形的民族自卑,但台灣確實有很多迷人之處。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太低,還有好多人不知道台灣的美好,我們應該更加強奠基文化,以銷售文化提升觀光和經濟,建立國際地位、重返世界舞台。
當我將台灣的寺廟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獨特、歷史脈絡介紹給我們外國朋友時,我告訴自己,也許我可以成為台灣跨文化交流的媒介。身為台灣人,我驕傲。
更多換日線好文:
什麼是「台灣文化」?
小國小城,一樣有說不完的故事──珍惜在地歷史,芬蘭人教我的事
我們沒做到,而日本做到的
「戰鬥民族」的第一印象—是性好爭鬥,還是害怕再度失去?
推薦閱讀:
謝謝渡邊直美跟日本人解釋,台灣使用的「中文」與「台語」有什麼不同
為何用 3 種語言、民族超多樣的瑞士社會那麼和平,台灣連跟原住民道歉都要打嘴砲戰
【文化急診室】你有多久沒說自己的母語了?再不說的話,台灣本土語言真的要絕種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 換日線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要立足於世界,國家不能沒有文化──同為被殖民國的芬蘭如何形塑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