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驚人的是,到現代仍有許多國家如印度,被父權社會刻板價值觀掌控,因此女性只被允許投入傳統產業中,但社會早已經改變了——服務業、科技業等等漸漸成為經濟產值的來源。
當女性識字率越來越高卻仍不被允許拋頭露,印度也因此喪失了2億以上的勞動力。假設印度真的期望突破經濟成長的侷限,就不該忽略這龐大的勞動人口,更不應該因為性別歧視而阻止女性也投入職場。
(責任編輯:林芮緹)
印度產業轉型與婦女勞動參與
印度是世界最年經的國家之一,到2020年,平均國民年齡評估為29歲,對於一個每年經濟成長大約7%的國家,這樣的人口年齡會大幅加速這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然而,越來越多的新產業,卻不見婦女勞動人口的提升。
印度的婦女勞動參與率是27%,與伊朗、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同為全球婦女勞參率最低的幾個國家,印度城市地區的婦女勞參率又更是遠低於鄉村地區。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負責南亞區尊嚴勞動(decent work)的副組長Sher Singh Verick 與 ILO 在日內瓦的就業與勞動市場分部(Employment and Labour Markets Branch)部長Sukti Das Gupta共同編訂了「亞洲婦女勞動的轉型(Transformation of Women at Work in Asia)」一書。書中除了檢視婦女參與勞動市場的狀況外,也檢視了社會變型等其他影響婦女參與勞動市場產生的因素。
過去五年來,在印度方面的數據特別令人驚訝和困惑。婦女的勞動參與在2000年代時大幅減低,那是一個經濟成長每年大約8%的年代,對政策制定機構和學術界來說都很訝異,也因而產生許多研究。
此書中指出幾項印度婦女離開就業市場可能的原因,例如,教育程度的因素、鄉村地區收入增加的因素、婦女轉向投入家務勞動,以及最重要的,在婦女抽離勞動市場最高的區域––鄉村地區的婦女缺乏其他類型工作機會。
在大多數的南亞國家,婦女的勞動參與率都是很低的,尼泊爾是個例外。此書所要強調的訊息是,要保持一個經濟體的高幅度成長,婦女在勞動市場的投入會是重點。
Ela Bhatt 的自主就業婦女協會
今年83歲的Ela Bhatt在1972年成立了「自主就業婦女協會Self-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 (SEWA)」,致力於提供婦女社會和經濟上保障,Ela Bhatt也成了婦女經濟權益的一員超級戰將,在1986年時被授與印度國內給公民的最大榮譽—蓮花裝勳章(Padma Bhushan)。
自主就業婦女協會(SEWA)是世上對印度地區經濟落後、非正式組織的女性勞動者最大的工會,致力於提供提升收入、糧食、社會保障(例如醫療保險、貸款、托育、緊急庇護所)給超過160萬名婦女勞工(包含街頭小販、建築工人、農夫、手工藝術家)。
SEWA的經理 Namrata Bali 也曾受邀在本國舉辦的2015社會企業國際分享會上演講。
這個協會的主要目標是讓婦女可以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在2011年的訪談中,她提到,「充分就業的意思並非指一份工作,也指工作保險、收入保障、糧食保障、以及社會保障」。
世界銀行組織(World Bank)數據顯示,印度婦女勞參率若能與男性勞參率並駕齊驅,將會增加2億1千7百萬的婦女就業,就如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總裁Christine Lagarde所言,這會增進印度 27%的產值。
但Ela Bhatt很清楚,有許多社會、經濟上的障礙阻擋婦女出門工作。即使經濟迅速成長、識字率也逐漸提升,印度婦女勞參率在過去20年間卻是下降的。保守的民間風俗將婦女限制在家庭勞動責任裡、阻擋她們外出工作的機會。但 Bhatt 認為,產業的轉型,也是婦女勞參率下降的因素之一「服務業的發展,農業和其他基本的產業卻逐漸縮小。」
隨著農業發展的縮減,鄉村地區婦女必須轉移到小鄉鎮或城市才能謀求工作。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1994年,61% 的印度勞動人口都是在農業,到了 2010年,這個數據隨著印度產業從農業轉型工業,也降到了 51%。
許多婦女並沒有發展從事農業工作以外的技術。Bhatt 表示「現行許多新科技需要的是婦女們尚未能習得的技術,她們終究會學會的,但地方基礎設施卻因為公部門沒有足夠的投資而無法趕上大家習得的技術。」
對Bhatt來說,另外一個問題是,婦女的工作通常不被認可。根據研究顯示 ,許多婦女從事非正式或是低技術產業,例如低薪而且通常沒有福利保障的幫傭工作,這樣的勞動力在正式的經濟產值裡都是不被認定的。Bhatt 認為如果今天一個婦女擠了牛奶,這一定是或多或少增進了國家的GDP,但卻不會被認為是一種產能。
父權社會風俗、婦女教育程度與都會區婦女安全
Akshat Rathi文中所言呼應了Bhatt的說法,即使半數印度人就業的勞動市場為農業,農業產值對印度全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卻也是逐年穩定下降,目前甚至已經低於服務業。
Akshat Rathi訪問上述新書作者Sher Singh Verick和印度人類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聯合所長Preet Rustagi的訪談文中,顯示兩項因素將女人困在家中,一是社會風俗習慣,二是婦女們極低的教育程度。
要打破父權社會的風俗習慣是非常困難的,Preet Rustagi直言「就某些程度上來看,男性掌握了女性的生活,而女性們內化了這種習慣。在這樣的環環相扣之下,她們只能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與其說那是一種選擇,更不如說那是被強迫。」
社會風俗習慣的力量之大,英國Sheffield Hallam大學的一份研究資料中顯示,在英國Leicester地區的印度女性移民經濟活躍率,比起印度全國婦女活躍率還要低 9%。
在教育程度方面,Verick表示,印度的教育普及率和婦女勞參率呈現U型曲線,這表示,沒有受教育的婦女為了基本生存需求而必須工作,中等教育程度婦女能負擔不參與勞動的成本,而只有良好教育的婦女能因為較好的薪資而加入勞動市場。Verick 認為,重點是婦女需要接受教育以銜接正在被創造中的技術性工作機會。
在2014年的印度新德里發生的女醫學生輪暴攻擊事件後,都市地區的婦女安全也是婦女進城工作的一項考慮要點,一份後續的相關調查顯示,2500名受訪婦女裡,82%開始提早結束工作、在天黑前趕回家中。
都市地區也許有較好的警備和保護,然而,懸殊的男女性別比例,卻也造成婦女安全問題。
全國平均男女性別比例是每1000名男性與940名女性,但在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地區,這個比例卻下降至每1000名男性才有912名女性,兩大都城德里和孟買的數值更是只有867和861,這些異常的男女人口性別比例,部分可歸因於男性勞動人口向都會區移動尋求工作機會,這樣的輪迴成因卻也加劇了都會區的性別比例懸殊狀況,並成為婦女難以進入都會參與勞動市場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 The Economy Is Growing but Women Are Leaving the Labour Market. Here’s Why
- Women’s labour in India is often not recorded as work, says founder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trade unions
- Where Are India’s Working Women?
- India’s urban work boom is leaving women behind
延伸閱讀:
18 歲的她做了一件事,讓巴基斯坦的女人都擁有了翅膀
這是一名阿富汗少女的噩夢:被強暴,還被迫要跟對方結婚
【她是台灣最美風景!】憑什麼女教師裸露就要被解雇,男教師卻能打赤膊聲援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