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一例一休被說是「全民皆輸」,為什麼?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原來最大的原因是:產業根本跟不上。政府片面為了譁眾取寵而沒有思考任何產業轉型問題,而現在事情就陷入了惡性循環——說到底,最後犧牲的還是所有容易被取代的勞工們啊。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蕭瑟寡人

對於一例一休這事情,其實很多勞方的論述都太過於膚淺。敝人本身並不特別偏愛資方,但是卻很難不去忽略很根本的經濟學觀念。

所有的資源,包括勞力資源和薪資,都是會因為供需平衡而進行調整。而事實而言,台灣的薪資問題,最大的原因還不是老闆不給錢,而是台灣的產業外移後,並沒有產生強健的高階知識產業和大量的知識人才,因此台灣產業創造的價值在全球競爭下不斷地被壓縮。而商業價值有限且勞工取代性太高的情況下,自然會反映在薪資上。

很多人以為歐美國家的工作待遇是靠法律規範出來的,其實不然。

當你硬性規範勞工待遇和薪資,會導致很多低階勞力密集工作和低階服務業白領工作被外包,以歐洲較先進的國家為例,除了高知識技工和管理職以外,許多其他產業如觀光都必須考慮到其創造的附加價值,像是台灣觀光產業的「吃粗飽」的低附加價值文化很難在這些國家存活下來。講到科技產業就更不用講了,這些國家不可能靠台灣版的代工和製造繼續經營。重點在於國家各種產業的成功轉型。

而沒有跟上產業轉型的失業人口,最後只能吃政府的社會福利。

而以較歐洲來說相對「右派」的美國而言,其實美國大部分州都沒有硬性規定員工休假慣例,而美國國定假日也比台灣少,而且民間企業還不見得放假。美國許多企業的「兩周年假」是慣例,而不是法令。而美國科技業常見的「責任制」照理來說是可以放超過兩周,那也是慣例而非法令。

美國許多企業會有類似的「慣例」,最根本的原因是「勞工短缺」!

尤其在需要高知識技工的科技產業,如果不開出超優渥的薪水和彈性假期,根本搶不到好的員工,不用政府硬性規定,公司自己也會加薪、補假。反觀,美國大量的低收入人口(約人口15%)使得低階勞工和一般服務業員工的工作條件不甚理想。以美國許多城市的清潔工與大樓管理員為例,大部分員工薪資仍是按照時薪,許多完全沒有年假、病假和年終獎金。

當這一切回歸市場機制,我們對於「惡劣勞工環境」的思維就會轉移到產業上。

當然,敝人不認為這是極好或是極壞。但是我們能確定的一點就是:當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將許多沒有競爭力的產業與其取代性極高的低階勞動力(基本上就是台灣多數產業)的薪資成本提高,企業營收不會增加,因此當然無法維持員工的薪資和休假水準,最後一定會造成以下某種結果:(1)人事精簡、(2)服務自動化、(3)漲價…不然最慘就是(4)產業崩潰、消失。

講白話點就是:不漲價就等著看一大批人失業。(編按:作者是以八方雲集產品漲價為例。

至此,不是在為資方說話,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政府不一定要救,但是單方面在薪資(加班費)和假期議題上譁眾取寵,卻沒有整體產業轉型的配套措施,後果可想而知。

(本文經原作者蕭瑟寡人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懶人包】基本工資調漲、一例一休啟動,2017 年新制看這裡!
【我挺一例一休】支持二例的人沒搞清楚,對雇主拉高法規限制才會害死弱勢勞工
【我反基本工資】有尊嚴的薪資不是人人都拿得到,拉高基本工資只會讓更多弱勢勞工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