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近期我們較常看到美方對台灣的觀察,而較少看到來自日方對台灣現狀的分析。

一位日本資深媒體人兼旅台作家提出了他的觀察:如今中共在台灣社會已擁有隱性但不可忽視的存在感,甚至某些方面已開始取代國民黨代表的泛藍勢力。

而台灣人民則整日顧著可憐自己,迴避棘手議題,只在乎眼前的小確幸。更別提整個國家更連基本共識和價值都沒有,這是一個連自己叫什麼國名都不敢承認、執政者都對自己國家認同彆扭的國家——也難怪作者會認為台灣似乎將面臨「解體」之路,宛如東西德。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本田善彥(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最近出版中文書《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之前看過叫《昨日的祖國(きのうの祖国)》的書,作者杉山隆男用平靜的筆觸描寫當時人口一千六百萬的社會主義國家東德消失的過程。該書開頭沒提及東德所發生的巨變,而是描寫在東德駐日大使館所發生的小故事,駐日大使館天天發電報至柏林的外交部,但不知何時開始,幾乎都沒回應,駐日大使館內開始瀰漫著不祥氛圍,不久後,東德政府突然消失。

一九四九年成立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柏林圍牆垮掉不久後的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併入西德,成為一個統一的德國。一個國家消失的背景,絕對有長年累積的弊病和嚴重矛盾,但一切的變化總是來得太突然。

二零一六年一月十六日晚間,我在蔡英文競選總部前近距離觀察支持蔡的群衆,現場充滿著勝選的喜悅。偶遇的親綠媒體人篤定地說:「這就是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民進黨終於完全執政,台灣一定會好!」「中國怕台灣民心更疏遠,因此絕不會採取得罪台灣民意的政策。」

日本媒體和學界也一面倒歡迎所謂「親日政權」的誕生,陸續發表「以後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永遠爬不起來,只能做中共的附庸」「下一屆總統大選一定是蔡跟柯文哲所代表的白色力量之間的較量」云云,摻雜主觀期待的分析,看得異常樂觀,讓我有點驚訝。

那一刻,想起泛藍支持者選前的言論,我深刻感受到他們的失望之深,但卻沒感受到第一次失掉政權的二零零零年和試圖取回政權挫敗的二零零四年時,籠罩泛藍選民的焦慮和不安。有些人早決定棄權,也有些人照樣投給藍營候選人,反正他們已認定國民黨將失去政權,有些人似乎以看好戲的心態,說「反正面對中共,蔡也做不了什麼」「綠營只不過逞口舌之能,有種就實現台獨吧!」之類的風涼話。

中共在台隱性存在感

那一剎那感覺到,中共在台灣社會已擁有隱性但不可忽視的存在感,甚至某些方面已開始取代國民黨代表的泛藍勢力。中共在目前台灣社會還不成為正式選項,大家對北京政權的目標和特性也心知肚明,但潛意識裏卻開始不反對它,甚至暗地對中共有期待的台灣群眾比外界想像的多,這種領悟雖然震撼,但並不意外。

果然不出意料,第三次政黨輪替後「這個國家—中華民國(蔡英文似乎不太願意講出正式國號,總是以「這個國家」來蓋過去,因此我也要學她的風格)」狀況不斷。

蔡說向原住民致歉,又高舉二零二五年實現非核家園的理想,高調宣言,要求政府部門弄個法律,組個委員會,外媒熱烈捧場。但怎麼賠償被早期漢人移民徹底掠奪踐踏的原民?替代能源的來源在哪裏?好像還沒有具體可行的藍圖。

經濟依然低迷,看不出復甦的跡象,「不當黨產」所代表的所謂轉型正義、一例一休、同性婚等議題,不只無法建立初步共識,反而造成社會各階層的分化和對立,呈現了短期無法收拾的局面。短短半年,執政者已淪落到要透過LINE狂傳八十三項政績來自我辯護。

「九二共識」的框架下中共默許與「這個國家」共存,當今中共將蔡政權視為敵人,將來處處嚴打「這個國家」,外交休兵已不復,兩岸關係的惡化和國際上的孤立使「這個國家」的經濟更蕭條,這些也許是預料之中。但美日勢力逐漸下滑的今天,川蔡通話也呵護不了「這個國家」。美國或許哪天會放棄「一中」原則,不過那時頗有可能就是誕生真實「一中」的一刻。

日媒分析「台灣意識」的抬頭造就蔡,但「台灣意識」看來連跨出「這個國家」—現實框架的底氣都沒有,甚至還在用「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叫『這個國家』」的言詞來繼續自我欺瞞,從而不斷地製造精神上的痛苦。「這個國家」早期為「偏安」,但元氣和志氣喪失後,多數居民活在桃花源記般的「避秦」境界,可憐自己,迴避棘手議題,只在乎眼前的小確幸。

有些台人嘴尖舌薄,看起來鬥性強,但其本質易傷感又務實投機,到了最後關頭,毫無猶疑髮夾彎般地變節也不稀罕了。

以往若執政黨不振,再換個黨就可以了,但今天的「這個國家」好像已不是如此。此刻,以往支撐「這個國家」的政黨還在沉溺路線之爭,一盤散沙的支持者早已不關心它的下場。

將來即使僥倖政黨輪替,沒志氣的執政者也休想力挽狂瀾。今天當家者本來就不愛惜「這個國家」,對「這個國家」感情也很彆扭,缺乏核心精神,民心渙散,政策破敗,政權內部開始裂解。社會存在代溝、階級、統獨或藍綠之間的矛盾,裂痕處處,連基本共識和價值都很難建立。若「這個國家」的群衆開始對一切無感,其基礎只會虛無化。

憂心沒用,認清現況

這幾個月來,我有一股隱隱而揮不去的感覺,就是「這個國家」是否正在往自我「解體」的方向走?「解體」這個字眼非常刺激,因此一度考慮過以「分化」或「分裂」等詞彙來思考,但如果是分崩離析的結局,還是用「解體」來形容較貼切。若有人覺得刺耳,笑我杞人憂天,就算我烏鴉嘴罷了。若稍感到丁點戒心,不妨停下來思考一番。像東德的例子所顯示,表層的變化往往來得突然。剩下的時間,也許比我們評估短得多。

(本文經合作夥伴 亞洲週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台灣「這個國家」終自我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