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台北的好處之一,就是假日永遠不愁沒地方逛。每個周末,華山文創中心和松山菸廠都擠滿人潮。上網搜尋華山文創園區的官網,上頭展覽訊息更是是五花八門,從卡通「妖怪手錶」到「東方凡爾賽祕境體驗大展」,一次滿足所有年齡層的看展需求。

華山文創園區。圖片來源:Chi-Hung Lin CC licensed

我自己假日沒事也喜歡拿一台單眼,到華山逛逛。有時候沒有特別想看的展覽,就到光點電影院看場電影。華山什麼都好──燈光美、氣氛佳,唯一缺點就是什麼都貴,一場展覽票價在3~400元間或許還可接受,但想在華山園區內吃頓飯,沒有個5、600元恐怕不敢走進餐廳,有時就連攤販賣的一杯飲料,都要接近100元。

其實不只華山,松山菸廠也有類似問題。這些過去的菸酒專賣空間在失去原本作用後,政府藉由BOT的方式將這些地方交給民間機構管理營運,在文創的旗幟下搖身一變成為收費的休憩場所。只是這個收費,有時還真不是普通的貴。

松山菸廠。

你聽過BOT,但你知道其他三種「OT」嗎?

而說到台灣的BOT,一般人可能都會想到「惡名昭彰」的大巨蛋案。過去有一個笑話,在台灣不管BOT的項目是什麼,最後都會成了百貨公司。許多人印象中,BOT恐怕已經成為財團藉中飽私囊的代名詞。

然而事實上,BOT的原意其實是良善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政府沒錢蓋基礎設施的需求。

BOT三個字母是興建(Build)、營運(Operate)、移轉(Transfer)的縮寫,指的是政府規劃之工程計畫,交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其中一部分或全部,並由民間機構在一定期間內經營服務待期限屆滿時,民間機構就必須將所有營運資產,無償移轉給主管機關。

其實,在知道BOT的定義後,就能了解華山園區收費這麼貴是情有可原──因為若沒有錢,民間機構當然就營運不下去。而BOT發展至今,也出現許多變體。要了解華山等文創園區的定位,我們得先進行BOT的名詞解釋。

政府發包工程給民間執行的類別,可在細分成以下幾種:

1. BOT(Build興建 Operation營運 Transfer移轉):政府提供土地,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並營運,營運期滿,該建設所有權移轉給政府。

2. BOO(Build興建 Operation營運 Own擁有):配合國家政策,民間機構自備土地及資金興建營運,並擁有所有權,業者可享減免稅及優惠融資等好處,相對要提供回饋條件,例如雇用在地員工等,回饋內容由業者與政府協調產生。

3. OT(Operation營運 Transfer移轉):政府投資興建完成,委由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

4. ROT(Reconstruction重建 Operation營運 Transfer移轉):政府舊建築物,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予以擴建、整建、重建後並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ROT的精神,在於讓地方文化「轉生」

猜猜看,華山和松菸的營運模式是上面哪一種?一般媒體都用BOT解釋這兩個文創園區的經營,但精確來說,華山和松菸其實屬於廢棄不用的「閒置空間」,歸屬ROT。而政府委託民間機構營運的動機,就是要讓這些失去功能的廢棄場所,再度發光發熱。

只不過,台灣的OT案都運作的不太成功。以華山的例子來說,去年因為老樹遷移爭議,導致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的BOT案告吹。而一般人對OT案批評最多的部分,就在於一開始定位的文創園區,往往最後都淪為千篇一律的「商場」。

自稱「我就是文創」的台北市都發局局長林洲民曾批評,台北市所謂的文創,包括華山、松菸、三創和大巨蛋,都是和財團利益掛勾的假文創。

林洲民指出,這些園區打著文創的名義,卻幾乎沒有給台灣人一個建築和設計創作的機會。而實際走訪華山和松菸就能知道,雖然色彩很繽紛、花樣很多,但展覽設計上卻鮮少和過去菸酒廠的前身做連結。換句話說,松菸、華山所謂的「文化創意」,很諷刺的都是和該空間的歷史文化斷裂。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69918999823488&id=423148437833878

然而,光是用商場批評OT案其實有失公允。特別在華山和松菸的ROT案中,維護古蹟本身就是一筆龐大開銷,經營商場、營利並沒有錯,畢竟公司企業需要生存,員工要領薪水。我們真正要檢討的不是開商場,而是如何經營的問題。台灣經營文創園區的真正困境,是對「閒置空間」再利用想像過於貧乏。

相關部門處理閒置空間的邏輯可能是這樣:上頭說要活化這塊地方,那我們就來搞一些文創商品,收門票賺錢吧!於是不論文創園區是在桃園、高雄還是台北,通通變成類似的樣貌,把空間租給藝文團體辦展覽,或是專門出一堆像是馬克杯、筆記本、杯墊、書籤之類等千篇一律的商品。

國際案例:ROT不是只有「文創園區」

你或許會覺得,讓這些藝文團體有地方表演賣商品,順便活絡地方經濟不是很好嗎?然而這種千篇一律將閒置空間商品化的經營方式,除了讓人感覺不出文化「創意」外,也沒有符合閒置空間再利用中,將資源回饋給大眾「使用」的核心精神,欠缺公共性。

就拿ROT的特性來說,既然標榜的是「活化」閒置空間,那新生的空間就必須蘊含地方本身的生命力,重新滋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國外的例子告訴我們,活化閒置空間絕對不只改建成收費的「文創園區」,空間再利用的形式,其實可以很多元。

以紐約來說,一條 19 世紀位於城區的鐵道在荒廢後,兩位普通的社區居民成立一個保護組織,讓這條廢鐵路不僅沒有被拆掉,反而還搖身一變,成為跨越紐約城區的空中城市花園High Line Park,鐵路橫跨的20個街區也在改建過程中煥然一新。

過去鐵路樣貌,圖片來源:7_70 CC licensed

過去鐵路樣貌,圖片來源:Guru Sno Studios CC licensed

這條曾經的「死亡大道」,現在成為Coach等知名品牌的走秀場,就連Google 紐約分部搬到了這裡,讓High Line Park獲得「紐約矽谷」的稱號。

如今的High Line Park。圖片來源:joevare CC licensed

至於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160年歷史、占地約6公頃多的自來水廠(GWL)在關閉後不意外的吸引投資客目光,但這塊土地並沒有因此成為商場、豪宅、商辦空間,而是在荷蘭住宅協會(Housing Association)的協助下,當地居民將其規畫成一個融合不同族群、文化和階層的住宅單元,混合配置了社會住宅和高級住宅。

阿姆斯特丹160年歷史的自來水場改建樣貌。圖片來源:Alain Rouiller CC licensed

這塊空間也被規畫成都市內的生態綠洲,建物均以綠建材和綠建築原則進行設計,全區規劃以步行為主,整個社區只有110個車位,平均每5個居民提供一個車位,而市政府則負責規劃社區周圍的大眾運輸系統。

除了紐約和阿姆斯特丹的例子外,另外一個有趣案例是倫敦奧運場館設施。當時被規劃為奧運場地的史特拉福區(Stratford)過去兩百年一直是垃圾掩埋場和化學工廠,二戰後則發展成工業區。

倫敦奧運場館。圖片來源:gabriella szekely CC licensed

由於工業汙染、市容混亂,該區是倫敦人不願跨足的醜陋地區,直到這場四年一度的國際賽事改變當地。成為奧運主辦城市其實有很大風險,例如希臘雅典就因為2004年舉辦的奧運差點破產,最大的原因在於這些場館在比賽結束後,往往容易成為被遺忘的蚊子館。

英國倫敦考慮到這點,當初設計時就將部分球場座位設計成可拆除,賽事結束後繼續成為訓練場地和文化、社區活動中心,游泳中心也轉換成托嬰中心、自行車館則變成單車公園、運動俱樂部,選手村則變成社會住宅。

倫敦奧運場館。圖片來源:gabriella szekely CC licensed

倫敦奧運場館。圖片來源:gabriella szekely CC licensed

換句話說,倫敦在成功爭取奧運國資格後,就打算藉機重新活化荒涼的史特拉福區,賦予這個地下充斥汙染水道、頭頂佈滿高壓電線的「城市毒瘤區」新生命,為整座城市的居民帶來最大利益。

營利沒有錯,台灣ROT的問題在太過「單一」

最後,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評華山、松菸等文創園區營利,而是希望藉由國外的案例,提供台灣ROT更多選項。ROT既然是活化閒置空間,就必須將空間過去的歷史軌跡更佳彰顯出來,將「轉生」後的價值真正回饋給人民。

的確,華山和松菸文創園區豐富的展覽,成功帶動了人潮匯集,讓台北人重新認識了這兩塊土地。然而,活絡地方的方式,真的只有經營成「文創園區」一條路可走嗎?

以上這些國際案例告訴我們,絕不止如此。閒置空間再利用除了規畫成千篇一律的商場外,還擁有更多可能性。下次再到華山園區逛「顛倒屋」、妖怪手錶特展時不妨一起想想,這些空間還有哪些可能利用的方式吧!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

本文相關資料來源:

NowNews:松菸爭議 台北文創:朝終止契約協商,市府可鑑價買回
自由廣場》從「華山」看文創營運正軌
文化創意園區持續發展ROT--產業想像下的園區經營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華山,有問題
壹讀:為了保住這條廢棄鐵路,紐約人民把它改造成了曼哈頓高樓間的空中花園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
築璟都市更新-逐步前進,追求願景
自由:林洲民:台北過去10年充滿假文創「此話永不收回」
BOT-台灣的一本爛帳